Similar
本書首章談詩詞之五大基本要素:四聲、平仄、對仗、押韻與辭藻,揭示分辨國語之入聲字的規則、對仗的數種方式等,再介紹詩之絕句、律詩、古詩以及詞之體例,並依平仄格式的變化一一列舉古人佳作來作說明。本書並附有詩韻與詞韻之常用韻字,以便讀者查用。
王丹說:
「我一直覺得,寫詩是一種動作,努力呈現生命中的各種各樣的摺痕的動作。
「而人生最令人無語的就是,當我們越過了生命中的某一個界標,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時候,最常發生的事情包括:不再把摺痕看作是摺痕,而淡淡一笑地面對;或者,因為時間的積累,摺痕已經粗糙;或者,失去了體會到摺痕的能力,任過早到來的滄桑體驗遮蓋住可以瀏覽內心的窗口;再或者,飛花凌亂,四顧茫然,我們的視線已經不再由自己控制了。於是,寫詩就成了一種鄉愁,偶爾出現在心底。
「這是另一場隱私領域的戰役。一方面,生活本身就是裝備精良的軍隊,在指揮官純熟的戰術指導下步步緊逼,氣勢如虹;另一方面,草叢中的抵抗者且戰且退,明知道大勢已去,但兀自尋找不願潰敗的理由;即使不能收復昔日的宮殿,也仍舊被某些氣息牽絆住,無法就這樣離開戰場。就這麼掙扎著,在纏鬥中好歹也染紅過幾面旗幟。那些,就是我們寫下的詩。
「這樣的詩當然是我非常真珍視的,不在於詩歌本身的好壞(那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不是嗎?),而在於這些詩的產生和存在,證明著一些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東西,仍然存在。我們是用詩歌,來證明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摺痕的印跡。」
《時間的餘溫》是王丹近年最新詩作集結,以韻味深長的抒情詩情懷,來面對即使進入新世紀卻仍然延續著的末世感,百般感觸,只能以詩句揣摩。詩讓人在面對社會變動時抓住著一點可以憑藉的本心,以語言穿透薛西佛斯日復一日重複鋪展的機械化生活,以文字暗示那無法說但人們卻嚮往的自我存在。對未來存著浪漫寄望,嚮往一個更好生活的樣貌——不管是社會還是個人——詩人永遠站在鼓動人們內心烘爐的位置,訴說了我們內心那難以捉摸的冀求。浪漫者、詩人、運動者,王丹的詩作體現在一個越來越複雜社會中,深刻寧靜的人文關懷。
李白詩歌用詞淺顯,但因時空因素,讀李白詩則常有主觀認知,所感所知,可能並非作者傳達原意。讀詩,本來就很主觀,個人感動不同。李白詩作既為浪漫不羈,帶給讀者主觀感受也似乎特別明顯,讀李白詩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情況,也無可厚非。
唯,個人自少年時代讀李白詩,總有個別詩句感受強烈,卻又有無法通曉全詩之憾。
因此,近年間,乃透過網路之便,搜集關於李白詩作之注釋、演繹,彙整成書,是為李白詩解。
希望透過本書,能夠幫助更多人客服讀李白詩一知半解的難題,真正了解書中輯錄之每一首李白詩歌的深層涵義,從而領略更豐富的李詩樂趣。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雲之作。謝朓樓,系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創建,又稱北樓、謝公樓。詩題一作《陪侍禦叔華登樓歌》。
發端既不寫樓,更不敍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鬱結。「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鬱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形式。破空而來的發端,重疊複遝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鬱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發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
三四兩句突作轉折:而對著寥廓明淨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嚮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雲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讚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象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髮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後者當非實景。「欲上」云云,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我們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嚮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雲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儘管可以在幻想中遨遊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實之中。現實中並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綠葹盈高門」(《古風》五十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可調和,更加重了內心的煩憂苦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的。「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於獨創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生聯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願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於比喻和眼前景的聯繫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儘管內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於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的進步理想與黑暗現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於「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貴之處在於,儘管他精神上經受著苦悶的重壓,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長風」二句,「俱懷」二句,更像是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高昂樂觀的音調,在黑暗的雲層中露出燦爛明麗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寫強烈苦悶的同時表現出倔強的性格。因此,整首詩給人的感覺不是陰鬱絕望,而是憂憤苦悶中顯現出豪邁雄放的氣概。這說明詩人既不屈服於環境的壓抑,也不屈服於內心的重壓。
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在這首詩里被完美地統一起來了。詩一開頭就平地突起波瀾,揭示出鬱積已久的強烈精神苦悶;緊接著卻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里秋空,從「酣高樓」的豪興到「攬明月」的壯舉,扶搖直上九霄,然後卻又迅即從九霄跌入苦悶的深淵。直起直落,大開大合,沒有任何承轉過渡的痕跡。這種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的結構,最適宜于表現詩人因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而產生的急遽變化的感情。
自然與豪放和諧結合的語言風格,在這首詩里也表現得相當突出。必須有李白那樣闊大的胸襟抱負、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才能達到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這首詩開頭兩句,簡直象散文的語言,但其間卻流注著豪放健舉的氣勢。「長風」二句,境界壯闊,氣概豪放,語言則高華明朗,仿佛脫口而出。這種自然豪放的語言風格,也是這首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鬱低沉的一個原因。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後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大學畢業後,偶然獨到杜甫贈衛八處士,才漸漸喜愛這位眼光迥然、心腸熱烈、落筆精準的詩聖。
包括兵車行、新安吏、石壕吏,每一具皆是獨來驚心動魄,有如親眼見到戰亂中男子赴死以及男子親人的悲哀。
生命脆若無常 ,而杜甫則是極少數能夠看透生命脆弱、刻畫命運無常的詩人。
在此,節選關於新安吏的原詩與解讀,讓讀者們更進一步了解杜甫及他的詩作,併向這位詩人至上敬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至天寶三載(744),又改以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按照正常的徵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來,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看來講王法已經不能發生作用了,於是杜甫進一步就實際問題和情理發問:「中男又矮又小,怎麼能守衛東都洛陽呢?」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吏被問得張口結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願跟杜甫嚕蘇下去了。這就把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跟吏已經無話可說了,於是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地打量再打量。他發現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然不可能有妻子。但為什麼父親不來呢?上面說過「縣小更無丁」,有父親在還用抓孩子嗎?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見另一番慘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見無親無靠。無限痛苦,茫茫無堪告語,這就是「獨伶俜」三字給人的感受。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象帶著哭聲。這裏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後,哭聲仍然在耳,仿佛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讀起來叫人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吏的對話和後面對征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征人的開頭幾句話。照說中男已經走了,話講給誰聽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講的話補敘在這裏,又像是中男走過以後,杜甫覺得太慘了,一個人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癡發呆的神情,更顯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說抒發悲憤一般總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處卻似乎在收。「使眼枯」、「淚縱橫」本來似乎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發枯,收起奔湧的熱淚吧。」然後再用「天地終無情」來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終無情」在後一筆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裏。這就收到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藝術效果。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照說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爭的性質不同於寫《兵車行》的時候。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後,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唐軍討伐安史叛軍,當然可以說名正言順,但哪里又能談得上愛護士卒、撫養分明呢?另外,所謂戰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話,都是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回護,杜甫這樣說,用心是很苦的。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實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當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統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於主要地位。可以說,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徵者加以勸慰和鼓勵,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爭。
他年近三十才被「召為州祭酒」(《宋書-隱逸傳》)。但從「志意多所恥」來看,他對官場中爾虞我詐的風氣是不滿的。因此,他才「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同上)。還家后,一度召為州主簿,不就。直到三十五歲,才又重新懷著建功立業、大濟蒼生的希望,投奔到了荊、江二州刺史桓玄的門下。如前所述,東晉王朝內優外患,司馬氏統治集團腐朽已極....
《全宋詞》,唐圭璋編著,孔凡禮補輯,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家,詞作21116首。
宋詞之輯錄最早始于明末毛晉的《宋六十名家詞》,到了清代,侯文燦有《十名家詞集》,秦恩複有《詞學叢書》。1931年﹐趙萬里編成《校輯宋金元人詞》73卷。1931年唐圭璋在這些基礎上著手編纂《全宋詞》。
孟浩然(689年或691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鹿門處士,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又稱「孟襄陽」。
春曉是孟師中最為人朗朗上口的作品: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裡,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於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像他感情發展的最富於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並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淒迷意境,和微雨後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像、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
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牆內、讓人想像牆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像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衝破了圍牆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迴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迴環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王維祖籍祁縣,生於蒲州。開元九年(721年)進士,官大樂丞。
王維具有多種才藝,不同藝術相互滲透對其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以畫入詩,使其山水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徵。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維作品相思流傳千年,幾乎每一個時代都會被改編為當代樂曲。其跨越時空的魅力,感染著每一個時代遊子與戀人的心扉。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唐代絕句名篇經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說天寶之亂後,著名歌者李龜年流落江南,經常為人演唱它,聽者無不動容。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即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裡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徵。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採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採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採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裡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係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合相思之情,有雙關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願君多採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語中的含蘊。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後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後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全宋詞》,唐圭璋編著,孔凡禮補輯,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家,詞作21116首。
宋詞之輯錄最早始于明末毛晉的《宋六十名家詞》,到了清代,侯文燦有《十名家詞集》,秦恩複有《詞學叢書》。1931年﹐趙萬里編成《校輯宋金元人詞》73卷。1931年唐圭璋在這些基礎上著手編纂《全宋詞》。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後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後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全宋詞》,唐圭璋編著,孔凡禮補輯,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家,詞作21116首。
宋詞之輯錄最早始于明末毛晉的《宋六十名家詞》,到了清代,侯文燦有《十名家詞集》,秦恩複有《詞學叢書》。1931年﹐趙萬里編成《校輯宋金元人詞》73卷。1931年唐圭璋在這些基礎上著手編纂《全宋詞》。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歎》《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後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像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全宋詞》,唐圭璋編著,孔凡禮補輯,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家,詞作21116首。
宋詞之輯錄最早始于明末毛晉的《宋六十名家詞》,到了清代,侯文燦有《十名家詞集》,秦恩複有《詞學叢書》。1931年﹐趙萬里編成《校輯宋金元人詞》73卷。1931年唐圭璋在這些基礎上著手編纂《全宋詞》。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後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後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全宋詞》,唐圭璋編著,孔凡禮補輯,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家,詞作21116首。
宋詞之輯錄最早始于明末毛晉的《宋六十名家詞》,到了清代,侯文燦有《十名家詞集》,秦恩複有《詞學叢書》。1931年﹐趙萬里編成《校輯宋金元人詞》73卷。1931年唐圭璋在這些基礎上著手編纂《全宋詞》。
《全宋詞》,唐圭璋編著,孔凡禮補輯,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家,詞作21116首。
宋詞之輯錄最早始于明末毛晉的《宋六十名家詞》,到了清代,侯文燦有《十名家詞集》,秦恩複有《詞學叢書》。1931年﹐趙萬里編成《校輯宋金元人詞》73卷。1931年唐圭璋在這些基礎上著手編纂《全宋詞》。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後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後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歡迎下載此書,創作者希望能以最經濟實惠的方式提供讀者閱讀上的娛樂,若是喜歡這部作品的題材與創意,也希望讀者能夠支持正版,拒絕盜版,給予創作者生存下去的空間和持續創作,提供閱讀娛樂的動力。感謝!
現代新詩文學響風鈴
愛情海
海底洞窟
千人線
水之戀
自由的國度
鐘聲響起時
空城計
提拉米蘇
宿命
布達佩斯
阿拉伯傳說
古時,經歷代兒童教育專家編輯整理,約有十餘種知名啟蒙書籍,其中例如三字經、千家詩、弟子規尤為典型。
但因時代變遷與教育制度的嬗迭,現代人一般都不會給予這類古代的啟蒙教育。主要的原因是,現代人總是認為孩子未來所面臨的生存與競爭,著重於外語(特別是英文)能力,而不在於中文。於是有一種讓孩子早日學習英文是幫助孩子打好競爭基礎的普世觀念。至於古代那些啟蒙經典,加以忽略也沒什太大的害處。
吾人並不反對學習英文,但若因為學習英文而偏廢中文啟蒙,對於一個使用中文的人而言,有時會是一大損失。
因為中文啟蒙書籍,可以作為銜接古代作品的重要橋樑。得之,則無礙於閱讀豐富的古籍智慧;失之,則面對簡單文言甚至有如文盲,即使每一個字都懂,卻又每一句都不解。
孩子的未來,無人能料,誰能篤定孩子未來不需要古籍智慧?誰能替孩子說日後他不會愛上閱讀古籍的樂趣?誰又會預知孩子未來會不會從古籍智慧中找尋人生答案或者生涯方案。
因此,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在孩子踏出人生關鍵步伐之際,在苦心規劃孩子完整英語教育的時候,又為什麼不給予他一點點古代啟蒙教育的機會?
一兩個月的時間並不算多,卻可能幫助孩子構建好進入中國數千年智慧寶藏的橋樑,使他在未來不斷有驚人的發現與取之不盡的智慧寶藏。
古人云:“长歌当哭。”写下这些文字,对于我而言,既是一个爱好,但更是一种落荒而逃时的需要。
把文字记录下来,一方面是敝帚自珍,一方面如能给同样着的逃亡者们带来一点慰藉,那便是好的了。
最近更新日期: 2018.11.16
Editor: https://twitter.com/winviz1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后为〈补遗〉、〈词缀〉。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后为〈补遗〉、〈词缀〉。
蛇只能看見運動著的東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裡有一千個太陽。很多深海裡的魚,眼睛退化成了兩個白點。能看見什麼,不能看見什麼,那是我們的宿命。我熱愛自己的命運。她跟我最親,她是專為我開、專為我關的獨一無二的門。 ──周雲蓬
這樣深指人心,並觸動情感的詩文集,在當代紛繁異質的文壇並不多見。也許因為眼睛的不能視,反而打開了心靈的「天窗」,使作者可以「聽」懂草木萬物的呼吸,可以聽到星星咀嚼亡魂的聲音。他的詩寫得如此乾脆,直接進入生命最真切與最痛徹的體驗,想像一下走在路上的盲詩人,他感到了春天的腳步走近,感到了花朵的盛開,但他看不到花朵的顏色和形狀,看不見人們世俗生活的一切細節,但他卻「看」到了另一種真實,那真實是天地間流蕩的氣息,是靈魂被長久綁縛而發出的掙扎聲,是對命運無可奈何的歎息,是天賦的生命因為殘缺而發出的「自我責備」,一個好孩子的心靈也在怪自己「不開花」「不繁茂」「沒有靈魂」。這世界上生存著多少沒有靈魂的人,而雲蓬卻要責備本不屬於他的錯誤。
徐志摩(1897—1931)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與胡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於1923年創建了新月詩社。他的新詩主要描寫個人的感情,想像豐富,比喻生動,重視意境的創造,講究語言的音樂美,濃艷華美而嫵媚,具有一種溫柔清新的風格。
他受西方世紀末唯美主義、印象主義思潮較多浸染,因而有些詩寫得晦澀、神秘,情緒感傷,詩作呈現比較複雜的面貌。他的新詩受英美詩歌影響,著重格律的建設。西方詩人中,他學習雪萊和哈代,出色作品有〈再別康橋〉、〈偶然〉、〈沙揚娜拉一首〉等。
1931年11月19日,因搭乘中國航空公司飛機由南京北上,不幸飛機在大霧中觸山墜落,徐志摩罹難,死時34歲。
,到幾年前的一首哲理散文詩結尾,收錄了作者少年和青年時期的新詩、古詩、圖畫詩、打油詩等等
,以及中年重拾詩筆之後創作的各類中英文詩歌作品,可以說包羅萬象,各種題材和形式都有,甚至
包括了一些頗具實驗性的嘗試。
或滾燙,或冰涼,或苦澀,或馨甜,或孤傲,或卑微,或浪漫,或謹嚴,或本土,或國際,或溫
厚,或嘲諷,或俏皮,或深沈…對作者來說,這整本詩集就是一本個人性格的文字寫真集,也可說是
一首結合了劇變時代與個人起伏生命的波瀾史詩。
本書專為台灣讀者編修,凡詩中生字難字,皆有詳細解釋與注音,能使現代台灣讀者能透過語意與語音的掌握,更生動的體會兩千多年前作者的歌詠。
本典籍分國風、小雅、大雅、頌共4章,收錄305篇作品。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代稱為「詩」或「詩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尊「詩」為經典,定名為《詩經》。
《詩經》現存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民歌和朝廟樂章,分為風、雅、頌三章。
《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歎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包括《詩》、《書》、《禮》、《易》、《春秋》)之一。
風篇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齊、韓、趙、魏、秦),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是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 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風十九篇、鄘風十篇、衛風十篇、王風十篇、鄭風二十一篇、齊風十一篇、魏風七篇、唐風十篇、秦風十篇、陳風十篇、檜風四篇(檜即「鄶」kuai)、曹風四篇、豳風七篇)
雅篇
《雅 》是周王朝國都附近的樂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
《大雅》,《詩經》二雅之一,為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共三十一篇。《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於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貴族。也稱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泛指學識淵博的人;謂高尚雅正等。舊訓雅為正,謂詩歌之正聲。《詩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為 周 王畿內樂調。《大雅》多為 西周 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歌頌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宣王等之功績,有些詩篇也反映了厲王、 幽王 的暴虐昏亂及其統治危機。
《小雅》為詩經的一部分,為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共有七十四篇。創作於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週末年厲、宣、幽王時期為多。《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戰爭和勞役的作品。
頌篇
對於《頌》的解釋,最早見於《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孔穎達《毛詩正義》說:「頌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詩集傳》說:「頌」與「容」古字通用。據阮元《□經室集·釋頌》的解釋,「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讚美「盛德」的舞蹈動作。如《周頌·維清》是祭祀文王的樂歌,《小序》說:「奏象舞也。」鄭玄《毛詩傳箋》說:「像舞,像用兵時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討刺伐時的情節、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可以證明祭祀宗廟時不僅有歌,而且有舞,「載歌載舞」可以說是宗廟樂歌的特點。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其实在我们走过的日子里,有许多美丽和温馨如落花般不经意地散落身旁。回望来路,美丽已成风尘中飘荡的记忆,虽然短暂,但却刻在了过往的岁月里,令人依然动容。
于是,决定将自己多年写下的散落在网上的心情随笔小文汇总一起,与读者朋友分享。
串起片片散落的花瓣,用文字留下记忆,红尘中谢谢你与我同行。
握不住的是时间,挽不上的是青春,该走的总会从你身边走过,风过水流一般。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你还是你自己,过往的岁月却好像是一部连续的电影画面,成了记忆里的无边追思,也成了笔墨下的茶余饭后。
曾几何,我在网络上写下了篇篇小文,曾随同岁月散落各个角落。一旦将它们串起,时光的年轮仍会熠熠生辉。
谢谢您的时间和阅读。
Listening to my audio book (听我的有声书):http://www.ximalaya.com/zhubo/43903311/
箱子被帶到創意市集、舊書攤、書店、藝廊、婚禮、演講活動會場,有時詩人捧著它走過街巷,有時則抽身離開,放箱子安靜坐在一角,等待陌生或不陌生的人前來問候。有人下意識地便要掏出口袋裡的統一發票,像鄰居的小狗一聽到塑膠袋沙沙的聲響便要流口水一般。詩人會趕緊說明「遊戲規則」:你身上想必還有很多發票、鈔票以外的東西,就像「捐獻」也可以有其他的主題,譬如這回,何不捐一點「靈感的觸媒」給詩人呢?
箱子從空心慢慢變成實心。
投入之物,千奇百怪。
很多是失去用處的東西,留有通話紀錄的電信帳單、標示足跡的參觀券與乘車票根、寫滿過期行程的行事曆、沒能兌換獎金的樂透彩券和統一發票,以及各式收據、傳單、舊報、包裝紙、集點卡、議程表,臨將丟棄之物,在這個儲存生活證據的琥珀般的箱子裡,彷若新生。
還有一些正規的印刷名片,及類似名片的東西:補習班上課證、大頭照、塗塗寫寫的各式紙片、信手在紙上畫出的信用卡圖案(上頭有著持卡人簽名,持卡等級寫著--窮光蛋)。它們用奇特的手勢跟我打招呼,又像送給我另類的嘲笑。
另有一些「可用」之物:筆、叉子、CD、鈔票、香菸、貓草、餅乾、喉片、橡皮糖、衛生紙、明信片、空信封、電話卡、影印卡、OK繃、保險套、暖暖包、幸運手環、英文單字背誦卡、包括風景區地圖在內的幾種指南。
更有那難以歸類之物,既非無用,亦不見得有用。譬如楓葉、襪子、藥袋、衛生棉、老照片、聖誕卡片、問卷調查、待讀書單、棋盤格紙、填字遊戲、手工詩集、室內平面圖、電器說明書、一只寫著「不紙屑」的紙飛機……
以及來自詩人從前某個時刻的「自己」的投入物:自己的手稿、一時找不到垃圾桶而丟進來的垃圾,還有許多懷疑是自己卻又不太確定是不是自己的東西。
每一樣微不足道的物件都負載著龐大而神祕的訊息,一段人生紀錄代表著一份對詩的愛心。
這些「他者之物」輕輕敞開了一個難以言說的異時空,似乎只能交由詩來解釋。
詩人花了無數小時尋索它們的象徵意涵(某個苦候靈感的夜,還因過度飢餓而吃掉所有箱內的食物),每一樣物件都像一扇門,開門後是客廳或臥房,有時卻是攤開的草原或山徑,詩人常迷失在其間的胡思亂想,找不到回返的路。
箱子繼續旅行著,繼續被「投」以異樣或好奇的眼光。隨著箱中物逐日堆疊升高,彷彿有一股能量正聚積生長,不止一次,詩人在冥想中瞥見這口箱子化為一節車廂,朝向一個巨大的集體夢境高速駛去。
透過他們的筆觸,鮮活的把戍邊軍人內心的寂寞與對家鄉的思念各劃出來。
例如:
別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淒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又如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極力渲染、誇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
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征的自然環境。這次出征將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黃入天」,這是典型的絕域風沙景色,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日,迷迷濛濛,一派混沌的景象。開頭三句無一「風」字,但捕捉住了風「色」,把風的猛烈寫得歷歷在目。這是白天的景象。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對風由暗寫轉入明寫,行軍由白日而入黑夜,風「色」是看不見了,便轉到寫風聲。狂風象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接著又通過寫石頭來寫風。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出風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寫天,「石亂走」句寫地,三言兩語就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下面寫匈奴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發動了進攻,「金山西見煙塵飛」,「煙塵飛」三字,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捲起的塵土一起飛揚,既表現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了唐軍早有戒備。下面,詩由造境轉而寫人,詩歌的主人公──頂風冒寒前進著的唐軍將士出現了。詩人很善於抓住典型的環境和細節來描寫唐軍將士勇武無敵的颯爽英姿。如環境是夜間,「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半夜軍行戈相撥」寫半夜行軍,從「戈相撥」的細節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和大軍銜枚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寫邊地的嚴寒,不寫千丈之堅冰,而是通過幾個細節來描寫來表現的。「風頭如刀面如割」,呼應前面風的描寫;同時也是大漠行軍最真切的感受。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戰馬在寒風中奔馳,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成冰。詩人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緻的刻劃,以少勝多,充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境的艱苦和臨戰的緊張氣氛。「幕中草檄硯水凝」,軍幕中起草檄文時,發現連硯水也凍結了。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細節,筆墨酣暢地表現出將士們斗風傲雪的戰鬥豪情。這樣的軍隊有誰能敵呢?這就引出了最後三句,料想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行文就像水到渠成一樣自然。
詩皇羅智成邀請你進入詩的國度,與往昔的自己,不期而遇。
為了銜接╱夢與記憶』本詩集的兩大主題:夢的建構與記憶的反芻。從卷一的同名篇章「夢中書房」,詩人彷彿敞開私宅書房的門扇,引領我們參觀其珍藏的想像之書,仔細介紹如數家珍,彷彿書中世界已然成形。
到了卷二,隨著千禧之由來,讀者恍若乍地跌入樹洞,翻身已處詩皇的國度,從氣候、地理到人文,各自成詩,相互對應。詩中的年輕詩人對你訴說一切種種,彷彿回顧自己生命某階段不曾遺留的記憶也彷彿喚起你早已遺忘了的生命感悟。
「《夢中書房》裡的作品所涵蓋的創作時期十分長(超過十年),但是十分湊巧,它們絕大部分都保有某種空想、幻想的素質。因此,雖然本書只是某一時期詩作 的結集,自始並沒有一個要刻意經營的主題,我卻漸漸從中發現到:在這些年來許多創作時辰裡,我所渴望去探索出來的「力場」正在成形、現形。它閃爍在對每一 種心境、每一件事物的詩化狀態(入神的、超越的、最能突顯意義、負載觀點的、可以對生活經驗形成有趣對照的)的好奇、想像與呈現的過程當中。」──羅智成
中國第一個「天體營」的詩人是誰?詩仙李白「裸體青林中」……
詩聖杜甫在除夕夜大賭特賭一番……
才華洋溢卻不幸短命的王勃,如何寫出動人詩篇……
詩人顧非熊因顧況的詩感念,而投胎在他們家中……
今日嬰兒所做的胎毛筆,又稱「狀元筆」,是源自唐代……
有人非常喜愛白居易的詩,竟然在全身上下刺青刻滿了白居易的詩……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因詩名句而被殺……
超炫的黑色唇膏-唐代婦女奇特的化妝……
人人稱羨「金龜婿」的美稱,典故是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為有〉詩……
更多更有趣的故事、奇聞、軼事都在唐詩趣談中,讓我們一起進入唐詩另一個有趣的國度。
這是一本寫在路上的書,每一篇每一章都是作者懷抱著「唐詩」實地考察的精華結晶。
一直以來,我夢過,我來過,我見過,我實現過-----讓我們從唐詩開始,做一次夢迴中的文化尋根之旅。
作者徐望雲結合詩與小品文章,以新的視角,漫談飲食文化,追憶父母走過的大時代,分享旅居各地遊賞心境,品論古今歷史人物,吟詠季節風情,甚至是籃球世界。書分四輯:平民菜譜、無弦琴譜、山河畫譜以及歷史簡譜,既描繪大千世界的各種面相,也與您一同品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