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Ebooks
本書作者蔡春美與張訓誥是學有專長的教育家,也是盡職的父母,兩位公子都完成博士學位,成家立業。他們曾經幫助無數父母解決教養孩子時遇到的各種困難。本書分發展、學習、管教、人際等四篇,循序漸進,先談理論再舉實例,並以「問與答」方式說明實用策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疑難雜症,翻開本書均可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本書可作為人父母的參考書,也是幼教與小學老師提供家長教養知能的寶典,誠為教養子女的百寶箱。
★ 適合大學相關科系通識課程、研究所及一般考試參考用書
★ 特別收錄2009年高普特考測驗題四百題
★ 適合大學相關科系學生、初學者及考試用
本書就中華民國憲法原理及最新規定而撰寫,以簡易文字配合圖表分析說明,並特別收錄高普特考題目,不但適合大學相關科系學生、初學者閱讀,同時也是參加各類公職考試、國家考試的最佳參考用書。
本書將心理學、諮商輔導理論、遊戲治療,及從與個案會談的實務經驗中所領悟到的,融合自己成長的經驗與體會,實踐在親職教育上。
本書共分六個主題,「期許篇」是透過父母自我成長後,期許自己做理想中優質又稱職的父母;「認知篇」是結合動物的特性來了解孩子天生氣質的差異,增加對孩子的包容與欣賞;「暴風雨篇」是從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親子衝突事件中,找出解決之道;「分離篇」是探討分離的經驗對於人際關係的影響及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愛與管教篇」是在親職教育中融合遊戲治療的精神與技術,並促進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親情篇」是提供親子互動的活動,以達到親子同樂的目的。
在文中透過實際的案例探討,提供小祕訣來面對並解決親子的困境,期待愛與管教的體會與實踐能分享給天下的父母,透過運用書中所提的魔法祕訣創造出豐富、愉快的魔法家庭生活。
今昔教育最大的差異,也許就在溝通方式上。從前的親師關係、師生關係、親子關係等,都有明確的上下尊卑之分;所以,家長要配合(或服從)老師,學生要配合(或服從)老師,子女要配合(或服從)父母。在上位者不必特別考慮溝通的態度,因為在下位者只能照單全收。然而,現在的狀況大不相同,老師不准體罰學生,家長及學生常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有意見,社會各界也不再那麼尊師重道;老師這一行面臨的衝擊,已大到難以視而不見、閉關自守,非得改變溝通的方式不可。
要達到教育效果,就得「親師合作」;因為,親師雙方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施教者」,少了哪一方,教育效果就會打折扣,反之則可相得益彰。所以本書所談的溝通技巧,都將教師及家長並陳。老師及父母都要加強「親師關係」,都要學習激勵、讚美、聆聽、關心孩子的溝通技巧,都要努力成為最好的老師與父母。「好」永不嫌多,「學習」永不嫌遲,為了孩子及社會的美好前景,教育工作者均應成為「溝通達人」。
作者雖然是教育博士,但從她當了母親,而且慘敗之後,才逐漸了解教育的真諦,且更加敬畏教育的影響力,讓作者對何謂「正確的教育」不敢掉以輕心。
目前作者的職業是「教育的自由工作者」,就是相信「教育」專長,可以像醫師、律師一樣「自由執業」,提供給需要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種花、養魚,何況想要種得好、養得好。說真的,花或魚養不好,其代價還可以承受;但是,孩子教養不好,其損失往往無法彌補。
作者是個母親,得把自己的小孩教好;也是個老師,也得把別人的小孩教好。但作者更希望以其專業,能幫助家長及老師們,把所有的小孩教好。快!別再錯過這好父母的12堂課!
柏拉圖是西方人類思想史上的巨人,流傳下來的對話錄影響深遠著兩千來的西方世界。《理想國篇》(Politeia)位居學院中的「正典」(canon)地位,無人質疑。在西方大學機構,從古典文學系、哲學系、政治系、心理系,甚至醫學系的學生皆必須研讀這部對話錄。兩千年來,《理想國篇》的詮釋始終能推陳出新。
在近年台灣學術界「與世界接軌」的議題下,一部依據新修訂的希臘文本的《理想國篇》中譯本之出版,在此時更顯得刻不容緩。譯注與詮釋,構成本書的主要結構。第一部分:文本譯注,進行新的希臘文本譯注的工作;第二部分:導讀詮釋則捨逐卷導讀改為以個別議題的方式呈現。兩者雖然各自獨立,卻是一有機體的結合關係;譯注中的注釋針對細節問題處理,而詮釋文章則關注較大及較有爭議的主題。此外,書末另收錄了《克雷投豐篇》及《伊翁篇》兩篇對話錄。前者對正義的關切,與《理想國篇》關連特殊;後者與《理想國篇》中提到有關柏拉圖對文學藝術創作的看法,相互契合。
隔著育嬰室的玻璃,小寶貝就像個可愛的天使。沒想到抱回到家後,一切都不一樣了??沒有娃娃不哭的,可是他到底為什麼哭?沒有娃娃不喝奶的,但他真的不喝時該怎麼辦?沒有娃娃不愛抱,但可不可以不要一直抱???寶寶三四個月大了,拜託,不要再日夜顛倒,讓媽咪也能睡睡覺吧!好不容易寶寶要學走路了,要不要讓他坐學步車呢?應該要會講話了吧,可是為什麼他就是不說話?昨天為什麼拉肚子?今天又為什麼便秘?為什麼?為什麼??小天使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狀況?
0到3歲是孩子最可愛卻也最麻煩的階段,誰可以告訴爸爸媽媽,這個「小人」究竟怎麼了?讓我們一起來「解讀小人」吧!
橫跨七個世紀以來的一○八首英美抒情詩,收藏莎士比亞、華茲華斯、拜倫、雪萊、葉慈、弗羅斯特、朗費羅、狄金森、龐德、T.S.艾略特和W. H.奧登等著名詩人精緻剔透的感官景象。譯者運用獨特的品味與想像,解開幾百年來詩中謎一般的隱喻,讓品嘗詩歌成為一種內心知識、血肉之軀的靈感變化。
這是一部江南文化社會史!!
一位評彈家的生命歷程,他的回憶錄是一部
說書人的生命史,時代、人生、社會交織其間
「一年多來我利用業餘時間整理父親的回憶錄,我深深地沉浸於父親的生命歷程中,我感到從來沒有像現在那樣地瞭解自己的父親、熱愛自己的父親。古人說「知子莫如父」,現在我同樣可以說「知父莫如子」了。父親視評彈為自己的生命,他的生命已融入評彈之中了。他的回憶錄是一部說書人的生命史,時代、人生、社會交織其間。用社會史的眼光來看,這部說書人的生命史,既有屬長時段的結構,也有短時段的事件。佐之以其他文獻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這一部江南文化社會史。」──整理後記?編者的話
曾文星教授為文化精神醫學家,此次利用他的職業專長分析並探討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心理與行為,以及如何塑定一個人的整體人格,是學術上創造性的貢獻,也是過去未曾有的新異企圖。
當前的世界中,各個社會都經由相互溝通與接觸而面對新異文化,並隨著現代化的潮流經歷著快速的文化變遷。而亞洲臨近的日本和西方的美國,都與我們關係密切,需要去了解他們的心理與文化,這也是現代中國人必須關心的課題。
書中作者以簡潔流暢的文筆描述個人種種真實的人生故事,讀來饒有趣味且淺近易懂。同時得以了解我們的人生會如何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左右我們的思維、情感、行為與價值觀念等,幫助我們深刻體會一個人宜如何適應社會與文化的變遷,面對現代的生活。
「核能」爭議就是個建構的問題,若非反核者與媒體一再「炒作」,大家不會這麼驚慌地以放大鏡檢視它。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郭位於2011年9月22日發表文章提到,撇開心理因素與政治炒作,核電廠造成的危害與其他工安隱患相比微不足道。就像「看到別人眼中的刺,但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民眾確已過度注意核能了。
為何專家不澄清呢?中研院動物所某魚類專家在「祕雕魚事件」時感嘆,學者若出面說明則成為反核人士(團結、大聲)的箭靶,被抹黑為「御用學者」而遭圍剿;因此,專家寧可明哲保身,而社會上只見反核者在哇哇叫。媒體難辨科學是非,但喜歡抗爭與聳動,樂得加油添醋地報導;民眾從媒體中學科技,受到誤導而害怕;結果,整個社會惡性循環地恐慌。
福島事故讓反核聲大,總統在2011年底決定核電廠不延役,這是「眾口鑠金」的結果?相對地,法國已有八成為核電,大部分國民仍支持核電,這可是「眾志成城」?為何國民意向差這麼大?我國需要眾口鑠金或眾志成城?
本書志在澄清核能發電相關的疑慮,希望民眾袪除「核能恐慌」。
本書特色
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故後,媒體喜歡說「聞『輻』色變」,弄得民眾如驚弓之鳥,表象之一是搶購鹽(以為可防治從兩三千公里外的福島飄來輻射)。
本書解釋核能與輻射的正確知識,袪除正在污染社會的「核能輻射恐慌」。
他們從沒想過,這將會是一場改變人生的奇幻旅程!
一個被貶謫流放的失意詩人,一個忠心勇猛但被過去夢魘糾纏的武將,他們在夢寺裡以象徵詩人過往榮華的御賜折扇,換得到一把神祕的龍泉寶劍;而這把劍,竟決定了天下萬民蒼生的生死命運!
《龍泉一夢》是根據多方來源交織而成的小說,主題圍繞著中國最受愛戴的詩人冒險家李白(西元701─762年)遭判終生流放的史實。迫於皇帝的貶謫命令,李白溯長江而上前往緬甸邊界,迎向無可避免的死亡。但是李白並不在意死神的威脅,把旅程當作追尋作詩靈感的遊歷。途中,他無意中結交了最受皇帝寵信、逃離朝廷前往巫山追隨神秘山神巫山女神的巫女。李白意外喚醒了血龍與妖魔僕從的黑暗力量,他們在尋找一把神奇的寶劍,而李白夢遊造訪道教仙人之後竟發現傳說中的龍泉劍在自己手中。
角色也包括李白的遊伴,唐代中亞征服者、號稱「鐵爪」的流浪戰士;一位神秘劍客兼樂師帶著一隻能抓鬼的醉猴子;能在別人睡夢中殺人的「夢中刺客」;遭到血龍魔力奴役、金髮碧眼的中亞女鬼。角色、背景與氣氛受到唐代浪漫華麗的志怪小說啟發,由中國通作者交叉串聯寫成。
一代傳奇亂世紅星,美艷可比瑪蓮黛德麗,中日雙重的複雜身分又可比擬川島芳子,她是日本人,卻曾經被中國人指為賣國賊,且聽她娓娓道來歷經戰爭與和平的一生……
「李香蘭」,一個眾所皆知卻又不甚熟悉的名字。她十三歲時認中國人為乾爹,開始歌唱生涯;十八歲時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網羅為滿洲映畫協會的演員,協助日本舊滿洲國拍攝國策電影。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時,她卻因漢奸罪被軟禁六個月,期間中國人才驚覺她原來是日本人。本書由李香蘭自述其前半生絢爛而華麗的演藝生涯,以及後半生使命感驅使下的從政經歷。
原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義」,為隋智者大師所述,今佛學家高登海先生所闡釋。誠為我國文化之精華,具有袪病延年,離苦得樂,創造命運,修養心性之要訣。佛教大德李炳老曾為之序,其中有云:「予讀之竟。曰:『是可傳者也,……解無摸索之苦,行有轍跡之象,是知達乎變,契乎機,載乎道,應乎時者矣!』」
禪宗泰斗佛學大師南懷瑾教授對此書推崇備至,良以此書不僅可使人身心康泰,亦能發揚佛家慈悲救世之精神,為國家圖長治久安,為人類幸福世界和平奠定良好隻精神基礎也。
本書是為有心學習家庭治療的讀者所寫的,適合學生、輔導老師、精神科專業人員及家庭治療師閱讀。家庭治療的興起已有半世紀,在台灣也已陸續有相當多的文章介紹各個學派,但直到最近才有結構派的專書譯著,而也很少看到本土治療的經驗發表。
在本書中我們試圖整合結構及策略兩大治療學派的理論與技術,認為此兩派都旨在打破僵化的互動結構,以促進案主的改變與自主為目的,本書在治療技術上著墨其多,希望讀者能參照發明而應用在自己的治療中,把治療做得更有效果。
作者也以個案描述的方式呈現我們在治療中的思考、作法及過程,期望讀者能更整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