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要從教育開始;──教育,使人成為他自己!
「使人成為他自己」,意謂著人要透過自己的抉擇,走自己的道路,開展自己的生命,成就自己的理想, 並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所謂「自己」,並不是一個「先天上」被決定了的東西﹔所以,「成為自己」,理所當然的,必須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歷程。在這個歷程之中,人首先要克服身體的孱弱,所以必須努力長大,並設法超越生理的制約﹔接著要迎接既成的社會與文化的控制,所以必須用心思考,並設法探索人間的真實與真象﹔最後,還要解決「不知道為什麼活著,但又不願意死去」的矛盾,所以必須追究生命的意義,編織夢想,描摩前景,規劃途徑。
而教育, 使這一切成為可能。
所以,教育不是如那句俗語所說的:讓貓學會補鼠,讓狗學會看門﹔相反的,教育使跳脫命運的掌控,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也就是他真實的自己!
因為這樣, 教育必須:
一、把學生當成一個人來看待,重視他的思想和感受,而不能只在意外在的表現﹔所以不宜依賴「以改變行為為目的」的獎懲。
二、順著學生既有的感受和思路走,協助學生內省、澄清、批判與思辯,以建立新的觀點,形成新的內在﹔所以以記憶或服從為目的的「單向灌輸」,無論在知識上或在人格養成上,都是不宜的。
三、講求「教的方法」,以啟發取代訓練,以對話取代講授﹔所以只要求學生成績,不重視教師教法的作風,是不對的。
四、出自「真誠的心」,以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為唯一的考量,並全心培養學生「愛」的能力﹔所以功利主義在教育中是不應允許的。
五、給予充分的時間,無論課程安排,或學習成就之檢測,都應該給學生留下「餘地」,並信任人的內在力量﹔所以強制手段在教育中是不合理的。
有了這樣的教育,就培養出有思想、有能力、並能愛的人﹔這樣的人,就可以聯合起來,改變我們的存在,以及我們所在的台灣。
所以,教育要使人成為他自己﹔而改變,必須先從改變教育開始!
人本,有一種「人的文化」
不是依賴有效的管理,不是靠著專業的規劃,人本教育基金會的發展,正如小孩的成長與茁壯,是一個思索、調適、學習、與自我挑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不是沒有困難,不是沒有挫敗,但重要的,是這一群人知不覺的,創造了一種「文化 」。
是這種無形的文化,取代了有形的制度,打破了無情的約束,支撐著近百人的組織運作,並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純民間團體」。
如果要「真誠」的描繪這個團體﹝而不是說些浮面的話﹞,就必須從先從這個文化的層面來說明:
一、「想事情」的「習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把事情想清楚」這句話,變成了「文化語言」:如果要逃避做決策;就說「還沒有把事情想清楚」﹔如果要自我檢討,就說「那是因為當時沒有把事情想清楚」﹔如果要開始討論一個問題,開場白一定就是「我們一起來把事情想清楚吧」!
這當然並不是「流行的口頭禪」,而是代表著一種「追根究底」的精神狀態,因為在事實上,無論是討論、檢討、或決策真的就是一個「把事情想清楚」的過程。
說「我錯了」「我認為」「我的看法」等等,都是不能「過關」的,而必須是「我仔細想了一想;我先想…,後來我又想…」;換言之,「想事情」就變成了共通的「習性」。
二、 追求「意義」的「心態」
從「想清楚」一路走下來,自然會碰到「到底要想什麼」的問題;也不知道為什麼,久而久之,思考的核心問題,往往變成「事情的意義」。
據說,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教小孩一樣事情,一定要跟小孩一塊兒,探究那樣事情的「意義」;例如,數學裡講「質數」,不能只是給個定義「除1和本身外沒有其它因數」,而必須從「為什麼要因數分解」、「分解的程序何時而終」、最後才引出「分到不能再分時,那些不能再分的數 (即質數)」。
大概也是因為這種「教學」的背景,使得人人都養成了追求「意義」的心態。也因為這種「文化」,使得個人利害、整體得失、甚至成本效益等等考量,避免了可能有的負面影響。
認識「人本」的朋友都知道,人本的人最麻煩了,常常都要花好多時間對談、思辯。一直要釐清義理了,才肯動起來。
但一旦決定要做了,卻絕對不囉唆,也不計較辛苦,像87年的「五月民運」,一個月三場大遊行、像救援「蘇案」時,一夜用黃絲帶綁完整條仁愛路…,「人本」的動員力相當驚人,但「人本」人的執著及實踐力恐怕是更可觀的!
三、「說實話」的「毛病」
從某種角度來看,「說實話」是一種「毛病」,不見得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引發新的問題;因為,人到底還是「情緒」的動物,而我們的同仁也並不例外。
不過,也許還是因為長期和小孩相處﹝每一位同仁,都必須輪流事從事實務的教育工作,參與「森林育」或「青少年專案」等等﹞,大家都染上了這種「毛病」。但是從長遠來看,「引發新的問題」卻往往是一種預防,預防在表面的「平靜無波」之下,累積了沒於深層的「水雷」。
也由於這種共通的毛病,同仁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隔閤」,一般團體內的小圈圈、小道消息、小奸小壞等等,都沒有存身的餘地。但反過來說,這種情況,也被某些不了解實情的朋友批評為「包容力不夠」;因為,當偶爾一兩位同仁不能和大家「坦誠相見」、「心無掛礙」、「人無芥蒂」、而又長期無法改善的時候,總是難免造成「離情依依」的結果。
四、「不顧後果」的精神
前面說過的習性、心態、和毛病,加在一起,造就了一種「無畏」的精神;許多事情,無論從「常理」看來是多麼的不能為人了解,只要「想清楚」、「有意義」、而又「說了實話」,往往還是會奮不顧身的「蠻幹」。
當然,有的時候會引起一些誤解;通常,只要有機會,我們都樂於解釋,無論那個場合是多麼「困難」。但也有的時候,為了堅持某些「想清楚」而又「意義深長」的原則﹝例如, 為了顧全大局,或不能曝人隱私,﹞,也可能「整個會」都保持沉默,而寧願接受外界無情的批評或指責。
所幸至今為止,這樣的例子不多,而堪稱影響重大的,是一件也沒有。我們相信,人心還是有一定的公道;而台灣的社會,雖然百病欉生,但在某些非常基本的價值上,還是有著深厚的優良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做為一個改革團體,雖然難免得罪當道,但我們終於能得到人們公允的評價與相當的肯定。
曾經有一位同樣在民間團體工作的朋友,打電話詢問人本的運作方式,其中最有趣,最實際的問題就是:「沒錢,怎麼辦?」我們回答他:「沒錢,做事啊!」,他呆住了,覺得這是胡扯。其實,我們是認真這樣想,而且這樣做的。這樣的行事風格,令主管當局-教育部社教司非常無法理解,對於「人本」所送的年度計劃書,他們質疑:又沒有錢,你們怎麼可以列這麼多計劃?他們不明白, 做為一個不倚賴政府,又沒有特別財團支持的民間團體,量入為出只能造成萎縮,唯有"認真做事"才是「人本」唯一的生存之道!
五、思想、而非「職務」、的領導
人們還是好奇,這樣一個團體,內部的紀律、倫理、領導等等, 是怎麼樣的呢?
在人本文化之下,很少有人談論紀律,事實上,「有形」的紀律﹝例如工作時數等﹞是完全沒有的倫理呢?似乎是有一點點,對於資深者,大家多少還是「讓著」一些,但不能超越義理與事非。
至於領導,則可以說, 絕大部分是「思想」的,而非職務的領導;換言之,「下命令」幾乎是行不通的 ﹝除非在非常緊急的時刻﹞, 而必須透過思想的說服。當然, 這也還是前面所說的「想清楚」、「追意義」和「說實話」的文化。
最後,我們願意談論一項和「人本文化」有關的「困難」。非常明顯的,當組織日益擴大時,這種文化和「工作效率」之間的矛盾,就也跟著尖銳化了。幾年以前,我們在自己之間倡言:
沒有一個團體是只改革別人,而不改革自己的;並著手進行內部組織、運作、分工、和效率等等的改革。
結果呢?就表面看來,在這些方面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當然的,「文化」還是佔主導的優勢;但這個表面無效的改革,卻造成了另外的成果,那就是,同仁 (特別是較資深者) 個人工作能力的「大幅提升」。
換言之,如果不肯放棄那種文化,而又必須因應日益龐雜和困難的工作,和自己永無止境的品質要求,唯一的出路, 就是每個人都必須更能幹一些。
去年以來,在這個趨勢之下,我們又有了重要的變革,就是內部全面資訊化;建立內部網路,所有的文件、計劃、記錄,都透過同仁之間的電子郵件來處理。換言之,經過了十三年,我們終於有一種類似「公文流程」的機制了。
雖然對於迎面而來的資訊時代,我們有著相當的憂慮和批判,但在「以人為本」的文化之中,人充分的掌握了主體性,所以,我們有絕對的把握人,可以運用資訊工具,而絕不致於被「資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