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亡國錄: 精修歷史演義系列

· 精修歷史演義 Book 2 · 谷月社
Ebook
278
Pages

About this ebook

時東邊日急,自經略大臣楊鎬以二十萬大兵伐建州衛敗於撫順之后,更時時告警。廷議以東邊既急,以孫承宗繼楊鎬為經略復無振作,乃罷孫承宗,以高第代為薊遼經略。復以將軍毛文龍為平遼總兵官,籌防邊備。朝命既下,董其昌本與毛文龍為姻親,那日聽得毛文龍領兵出關,便邀文龍至府,說道:「國家多故,邊事日危,朝中各員只知趨附宦官,冀得加官進秩,互相狼狽,欺罔朝廷,吾恐日事晏安,敵已渡河矣。今將軍受任視師平遼,任大責重,宜能宣力國家,再安磐石。不知將軍帳下可有得力健兒沒有?」

毛文龍道:「正為此故,得人甚難。弟到邊時,惟有經營地方,注重險要,以卻敵兵。因大敗之后不易言戰,若有疑我老師糜餉的,望吾兄一為關注。要吾兄若知有人才可以相助者,更望相薦以收得人之效。」

董其昌道:「弟位為宗伯,政權不屬。執政中人又不能與謀,即欲為將軍關照,亦恐不逮,但求將軍隨時謹慎耳。若說薦人兩字,本非易事,只見有吳三桂其人者,氣象不凡,武勇出眾,宜奏調一同出關,以資臂助。想吳三桂必不負弟所薦也。」

毛文龍道:「弟亦聞其名久矣。此人為提督京營吳襄之子,現充都督府指揮使,不稱其本心,某當重用之。」

說罷辭去。毛文龍一面告知吳襄,請三桂出關相助。吳襄正欲兒子為國效力,無有不歡喜,立即回復毛文龍,即令兒子三桂謁毛帥。時三桂正被蜚謠冷語,以自己得人情獲選,又以承父蔭得官,正待自展其能一雪其恥,聞得毛文龍邀自己出關,便欣然而往,即領父書往謁毛文龍。

  那毛文龍聽得三桂已至,立即延入。吳三桂見時,不覺汗流如雨。毛文龍問道:「本帥以至誠相待,何以如此之惶恐?」

吳三桂道:「某自離籍,往來京津,閱人不少,皆碌碌餘子,全不在卑職眼內。今見都督一種威嚴氣象,眼光四射,令人神懾,故不覺惶恐。」

毛文龍笑道:「如此亦足見足下志氣,除本帥以外,眼底更無他人,此去定能立功。足下飛騰有日,可為預賀。」

說罷讓吳三桂坐下。復自忖道:「此人目無天下士,獨能畏懾於吾,此人必能為吾所用,不憂其不用命也。」

目錄

 第一回 董其昌識拔吳三桂 袁崇煥計斬毛文龍
第二回 還五將建州修玉帛 贅三桂藩府鬧笙歌
第三回 結勇將田畹獻歌姬 出重鎮吳襄留庶媳
第四回 發舊案袁崇煥遭刑 謀大事李自成起義
第五回 憤縣令李岩從亂黨 破神京闖逆擄圓姬
第六回 殺妻兒崇禎皇自縊 爭美姬吳三桂哭師
第七回 爭圓圓吳三桂借兵 殺吳襄李自成抗敵
第八回 棄圓姬闖王奔西陝 賜誥命三桂卻南朝
第九回 左懋第被困北京城 李自成走死羅公嶺
第十回 掃流寇吳帥就藩封 懺前情圓姬修道果
第十一回 孫可望歸降永歷皇 吳平西大破劉文秀
第十二回 平西王兵進雲南城 永歷皇夜走永昌府
第十三回 孫可望逼封三秦王 吳平西手弒永歷帝
第十四回 篦子坡永歷皇被縊 北京城吳三桂奔喪
第十五回 築菜園陳姬托修齋 依海市楊娥謀討賊
第十六回 捕刺客勇士護吳王 忌兵權朝意移藩鎮
第十七回 陳圓姬遺書諫藩邸 吳三桂易服祭明陵
第十八回 北京城使臣告變 衡州府三桂稱尊
第十九回 建帝號吳三桂封官 受軍符蔡毓榮調將
第二十回 迎馬首孫延齡殞命 卜龜圖吳三桂灰心
第二十一回 據陝西王屏藩起事 逼洞庭夏國相鏖兵
第二十二回 張勇大戰王屏藩 鄭經通使吳三桂
第二十三回 王輔臣舉兵戕經略 南懷仁制炮破吳軍
第二十四回 高大節智破安親王 夏國相敗走醴陵縣
第二十五回 韓大任敗死揚子江 高提台大戰大覺寺
第二十六回 高大節憤死九江城 吳三桂親征鬆磁市
第二十七回 走固原王輔臣投降 奪荊州蔡毓榮獻捷
第二十八回 棄岳州馬寶走長沙 據平涼屏藩破圖海
第二十九回 棄江西國相退兵 走廣東尚王殞命
第三十回 郭壯圖飾時修古塔 夏國相倡議棄長沙
第三十一回 出鄖陽三桂殯天 陷敵營蓮兒絕粒
第三十二回 吳世蕃繼位衡陽 夏國相退兵黔省
第三十三回 拔固原圖海鏖兵 走漢中屏藩殉國
第三十四回 胡國柱敗走貴陽城 傅宏烈起兵桂林府
第三十五回 康親王會兵平閩浙 趙良棟奉命取成都
第三十六回 趙良棟大戰陽平關 楊嘉來敗走夔州府
第三十七回 困羅森五將取成都 逼永興孤城抗大敵
第三十八回 敗譚洪趙良棟進雲南 間馬寶蔡毓榮擺象陣
第三十九回 戰平遠蔡毓榮奏功 守曲靖郭壯圖敗績
第四十回 破長圍七將定雲南 賞戰功朝廷頒諭旨

 

About the author

作者不明其詳。

關於谷月社
自小愛讀雜書,高中以後也曾嚐試寫幾個短篇。偶有佳作。
但因作品不多,又不喜歡面對出版社對待新人的慣有奚落,所以從沒有真正將作品交付他人出版。
二十年間,因生活中有許多動盪,以至於許多舊年手稿散落無蹤。對於一個用過心血寫作並有不俗成果的人而言,遺失作品可謂人生之一痛矣。
因此,自接觸電腦之後,對於電腦神奇的運算與存取功能懷有極高寄望。並私下期望有朝一日可以透過數位科技建立一個線上出版社,以數位平台發行作品,除具有保存作品的基本功能外,也能在分享中取得若干讀者的回響,從而使創作更具動力。
不過,要實現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顯然還缺少一些條件,最主要有三不足。
一,作品數量不足:自己發行三、五部作品,實在算不上是一家出版社。
二,數位技能不足:既然為電子書,則如電子書基本概念,電子書製作發行的技術必不能缺,而我缺之。
三,數位環境不足:電腦科技無所不能,唯早期電腦的發展偏向作業而忽略閱讀,其走向卻與一般人的閱讀習慣脫勾,很少人能夠在傳統電腦螢幕中把一本書讀完。
幾年來,在落實建立自有數位出版平台的想法之前,我除了持續寫作之外,也蒐羅整理近五百本清代以前的古籍,解決了第一個問題。
另外,我也以中文系好古文而疏於英文數理的背景,竟自修自學數位時代若干重要的技術,使所想所望的數位基礎,皆能自力完成,而無需假於他人之手。這個近乎不可能的成果,又解決了第二個問題。
最後,只剩下第三個問題需要解決。只是,數位環境尚不成熟,傳統電腦無法提供大眾流暢閱讀、不忍釋卷的條件,實非我的能力所能克服。
但我很清楚,無法在傳統電腦螢幕好好讀完一本書的感慨,不是我疏懶脫賴之詞,而是所有愛書者的遺憾。世間若有十億個痛恨在舊式螢幕閱讀的愛書人,就有十億股渴望解決此一問題的力量。因此,早在2006年人們還只能仰舊螢幕鼻息,忍閱讀不便之痛時,其實我已很強烈預感一個嶄新的數位閱讀時代很快就會來臨。
我只能等待。事實上,我只等了七年,賈伯斯就領導蘋果公司開發了智慧型行動裝置,不論手機或Pad,皆已為數位閱讀創造了成熟條件。但蘋果產品價格偏貴,尚不能普及於廣泛大眾。
直到谷歌推出Android系統,全球性的行動裝置與便利的數位閱讀時代乃揭開革命序幕。
在這個條件上,有許多電子書閱讀軟體陸續被開發出來,為新一代的書籍傳播與閱讀掀起了強大的革命浪潮,由於透過行動裝置與谷歌電子書(Play圖書)閱讀書籍的感受,幾乎與閱讀傳統紙本書籍沒有太大差異,而電子書卻有無數紙本閱讀所沒有的便利性與書籤筆記功能,目錄的運用也比紙本強大無數倍。因此,我在十八年前初次接觸電腦時所預感的數位淘汰紙本的時代,顯然很快就會來臨。
而這也是我必須即刻投入電子書出版行列,實現自己寫作、自己出版的自有出版社夢想的關鍵時刻。
於是,我辭去了十年的總編工作,正式邁進這一條充滿種可能的朝陽之路。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