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自然之美

· 世界宗教博物館
Ebook
116
Pages

About this ebook

在以往的世界宗教中,並沒有生態永續的觀念,但各自都有對自然的解讀。在佛教的世界中,自然與萬物都是無常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在《華嚴經》中有所謂「因陀羅網」這個意象,形容晶瑩剔透的珠玉,結成一張如宇宙般的大網,每一顆寶石都反射網中其他寶石的影像,相互輝映,來表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及一切的價值,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這又與生態學的觀點是一致的。而其他的宗教是如何看待自然,又如何與自然相處的呢?面對這龐大的命題,我們透過蒐羅館藏近五千件文物及細節,初窺回應了這個大視角。世界宗教博物館作為以生命教育、宗教包容為要旨的博物館,靈性與文物的結合,「自然」會是個探尋的起點。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宗教及法門,所以感受、理解世界的方式都不同,但最重要的還是每個人都要回歸內心,藉由與自然重新展開連結,進而關心並付諸行動,全體的生命才能看見希望。

《宗教自然之美》一書,從自然的元素作為切入,透過文字與圖像的結合,您將瞭解各宗教文物與自然的關聯性,其元素包含了天、日月、星辰,地、水、火、雷、動物、植物,最後回歸到人本身,明白體會到人也是自然的一份子。

宇宙洪荒-世界的誕生
Primordial Universe-Birth of the World **

各大宗教皆有獨特而引人入勝的創世神話,其中一些共同的元素跨越宗教的界線,串連起不同宗教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在中國神話中,「盤古」被認為是宇宙最初的造物主。祂在一個巨大的混沌中誕生,身軀高達九萬里,撐天托地,劈開了黑暗,生命轉化為日月星辰,創建了我們所見的宇宙萬物。而在亞伯拉罕信仰中,上帝以六天的時間創造了眾生,用泥土塑造了人類。而在印度教中「梵」是萬物的本源,永遠存在而不可見,而道教則是講「道」生萬物,使人聯想到與印度教的「梵」。佛教講因果,沒有特別的創世神話,但把地、水、火、風、空當成組成世界的元素,而這也是源自印度教。而神道教、埃及的創世神話都包含了創世神使天地分離的故事。深刻表現了宗教間的互相影響和交融。

**厚德載物-世界的組成
Noble Virtue Carries All-The composition of the world


在各種宗教和神話中,世界的組成常被解釋為由不同的元素組合而成。以下以地、水、火、風雷來說明世界的組成,並討論動物以及植物的觀點。這些元素在宗教中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代表著宇宙中的力量和原則。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和神性的理解和崇敬。

人與自然
Humanity and Nature


人類曾經崇敬自然,以信仰及宗教來解釋自然的神秘元素,與自然和平相處,彼此親近。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來臨,城市化的浪潮席捲而來,逐漸使人們的心靈與自然變得疏離,人們在城市中日漸枯萎,失去了與自然對話、連結的能力,但是我們仍有機會重新拾回這份能力,只要專注內心,並開始走進自然即可。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