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籟論辨月刊105期 哀悼失去 創造新生

利氏學社
电子书
100

关于此电子书

 本期《人籟》探討的是儀式所創造的「生」的力量——面對災變時,人如何透過儀式來撫平傷痕,創造新生。例如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使得高雄小林村幾近滅村;倖存的居民以西拉雅族的傳統夜祭,搭起生者與逝者的橋梁,也重新凝聚了分離的村民。近幾年中國西部地方一再受地震重創,當地的羌族人回到自己的土地中找療癒之方,古老的消災儀式重出江湖,傳統民間故事也撫慰了受傷心靈。同樣受到地震影響,日人於311大地震後,充分運用「絵手紙」的庶民文化,在書信往返中傳遞人們的真誠關懷,共同承擔衝擊。除了自然災變外,遠在大洋世界的巴納巴人,則是因為殖民和二戰被迫遠離家園,他們透過舞蹈演繹這段離散的歷史,也延續失去的文化與認同。除了這般巨大的集體災難外,對個人而言,有時那種如齧咬般的傷痛,更為真實也更需度化,而我們又應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儀式?這些所謂的「儀式」,並沒有固定樣貌,卻同樣具有修復與重生的雙重力量——當人們以為自己從變動回到不變時,其實早已不是原來的狀態,而是在傷痕中長成了一個新的自己。

【封面圖說】
311災後第五天,一位爸爸把捏好的飯糰給阿嬤和孫子吃,自己卻忍餓不吃。孫子說:「米原來這麼好吃!我現在才懂得珍惜……」阿嬤便將這個情景畫下來。(圖片提供/日本絵手紙協會;繪者/岩手縣釜石市的災民)

为此电子书评分

欢迎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如何阅读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只要安装 AndroidiPad/iPhone 版的 Google Play 图书应用,不仅应用内容会自动与您的账号同步,还能让您随时随地在线或离线阅览图书。
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
您可以使用计算机的网络浏览器聆听您在 Google Play 购买的有声读物。
电子阅读器和其他设备
如果要在 Kobo 电子阅读器等电子墨水屏设备上阅读,您需要下载一个文件,并将其传输到相应设备上。若要将文件传输到受支持的电子阅读器上,请按帮助中心内的详细说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