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投資 2020/12月號 339期

·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Ebook
132
Pages

About this ebook

人類世、在地化及其台灣路徑

企畫|嚴瀟瀟


進入21世紀,「人類世」逐漸成為世界範圍內當代思潮中的關鍵字,激發的是從最初的地質學到環境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STS等學科內部或跨域的思想激蕩。在當代藝術領域,全世界範圍內無論是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評論者還是藝文機構,都有許多深潛其間不同區塊進行創作與研究的範例。同時他們中間的不少人也敏銳意識到「人類世」理論依舊是從人類中心主義出發,感受到對此提出修正式的新角度、新視野的迫切需求。


台灣也不例外,身處一個「人類世」議題爆炸式擴增的時代(從Google Trends所顯示的「Anthropocene」一詞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攀升的趨勢即可一窺),與各種社會議題相關聯的藝術也變得更為多樣與細緻。那麼策展方面可見何端倪與線索?面對這一源自西方的名詞,我們作出了哪些回應、承接,又在多大程度上提出「台灣版本」,以更為在地的方式與之對接(或不對接)?


藉不斷遊走於脈絡化敘述與分析評論之間的文筆,楊成瀚在其〈人類世在台發展的三個區段〉中開宗明義將近15年來人類世理論於台灣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區段,嘗試著為這一「台灣路徑」的過去與未來走向作出批判性的梳理。吳祥賓〈在迫降中著陸的展演生產模式〉則以跨域思想家、也是本屆台北雙年展的總策展人之一與展覽「大腦」的拉圖(Bruno Latour)為範例,探索其策展脈絡中「再現危機」之線索。此外,專題還以兩篇專訪為前述綜論作出當下註解,分別聚焦本年度兩大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與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看幾位策展人如何現身說法談論其各自策展理念的內涵、外延以及落實理念的「腳踏實地之處」,一方面探討「著陸」的可能與舉措,另一方面,則為觀察台灣是否得以生長出在地性的藝術展演生產、與前者「接合」或對話。而我們也將持續觀察與評論這兩個展覽所帶來的想像空間。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