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論脈輪

· 楓樹林
Ebook
80
Pages

About this ebook

1932年,榮格於蘇黎世心理學社團主辦一系列以昆達里尼瑜伽為題的學術研討會,
該次活動引起廣大迴響,
並被視為從心理學角度理解東方思想、
理解人類內在經驗之象徵性轉化過程的里程碑。
 
昆達里尼瑜伽為榮格展示了一個
關乎更高意識之各個發展階段的模型,
對此,他也使用個體化歷程的術語加以詮釋。
 
在這本集子裡,索努.山達薩尼首度蒐羅了
該次研討會的數篇講稿和討論筆記,
包括印度學家威爾罕.豪爾的系列講座內容;
附錄內的榮格德語演講以及譚崔典籍《人身六脈輪詮解探微》,
則分別根據新版英譯以及亞瑟.阿瓦隆的經典譯本譯為中文。
 
本書為該場講座的無刪減版演講集,
為保留原貌,針對語氣停頓、拼字、文法修潤盡量控制在最小範圍。
呈現榮格對西方心理學缺乏關於高階意識發展階段的說明,
並闡述為何東方思想對於西方心理學發展至關重要。


作者簡介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 Jung)
 
瑞士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Analytische Psychologie)始祖。一八七五年生於瑞士凱斯韋爾(Kesswil),二十歲開始在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學醫,並旁聽法律和哲學課程,一九○○至○九年,於蘇黎世大學(Universität Zürich)的附設醫院繼續其學業和研究工作,一九○五至一九一三年,擔任蘇黎世大學的講師,一九三三至一九四三年,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與巴塞爾大學授課,一九四八年,榮格於蘇黎世邦的庫斯納赫特(Küsnacht)創立榮格學院(C. G. Jung-Institut Zürich),作為分析心理學的人才培育與研究中心,一九六一年逝於當地。
 
榮格和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與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同為現代深層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的三大先驅。一九一三年,他與亦師亦父且為工作伙伴的佛洛伊德決裂之後,開創了自己的學說「分析心理學」,其對意識、集體無意識等提出的深刻洞見,至今仍極具影響力與啟發。
 
編者簡介
 
索努.山達薩尼 
 
索努.山達薩尼是倫敦威康醫學史研究院(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的心理歷史學家。編有弗盧努瓦(Theodore Flournoy)《從印度到火星:一個講著想像語言的多重人格病例》(From India to the Planet Mars: A Case of Multiple Personality with Imaginary Languages)(Princeton出版)、佛登(Michael Fordham)《分析者及患者間的互動》(@Analyst-Patient@ Interaction)、穆喬(Michael Münchow)《繼佛洛伊德之後:深思精神分析、哲學、文化》(Speculations After Freud: Psychoanalysis, Philosophy and Culture)(波林根論叢,XCIX)等書。
 
審定者簡介
 
鐘穎
 
諮商心理師,雙寶爸。困頓於生死,未脫於輪迴。沉浸在書本與思考裡,以追求真知與開悟為目標。對世上的學問都敞開心胸,在粉專「愛智者書窩」裡漸次介紹跟人類靈魂有關的所有學問。座右銘是「理解黑暗,心存光明」,《故事裡的心理學》、《傳說裡的心理學》、《臺灣傳說的心靈探索:虎姑婆與在地故事集》、《保庇保庇,魔鬼來了!》、《土地爺爺過聖誕》。作者,譯有《榮格心理學辭典》、《榮格心理學導論》、《象徵與夢的詮釋》。
 
譯者簡介
 
周俊豪
 
自由譯者,榮格讀書會FB社團管理員。喜愛透過閱讀及書寫照見自己、探索心靈,現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譯有《伊雍:自性的現象學研究》。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