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 綠蠹魚Read It! Book 115 · 遠流出版
Ebook
280
Pages

About this ebook

26位作者合寫,反映時代的疾病之書。

瞭解臺灣「疾病文學」的重要讀本。

 

疾病編年,文學度日。

寫給曾經、正在或即將被疾病考驗的我們。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恆久的身體經驗,並與人類的社會、政治、環境等多面向有著複雜交錯的關係。疾病書寫反映時代,如何與疾病共存,是所有人類的共同課題。


《寫字療疾》由26位作家、學者、醫師共同刻畫臺灣疾病的多元面貌,針對臺灣文學中經常書寫的傳染病、精神疾病、集體創傷、慢性病以及近年來備受重視的長照等五大主題。內容從疾病文學擴及醫療史、生活史與醫療從業人員、患者的前線觀點。從作家如何將疾病體驗轉化為創作力量,延伸至疾病的社會與歷史背景的探討。


還好有文學,還好作家記錄下大疫病與小毛病,見證銘刻在身心上的傷痕,抒發與慢性病共處及陪伴老病的心路,於是,文學提供了另一種療方,供我們在漫漫長夜的疫病中度日。   


「記疫行動,讓愛蔓延」聚焦於傳染病在臺灣文學中的圖景,林秀蓉介紹日治時期患有肺結核的作家楊逵、鐘理和,將疾病符號化為動能,成為反抗殖民政府與帝國主義的利器。黃宗潔回顧SARS與COVID-19期間,作家如何以文字回應、見證疫情,並藉由文學連結彼此。紀大偉則回顧不同世代作家對愛滋病的描寫。梁秋虹介紹梅毒成為小說家隱喻資本主義和殖民威權的毒害之物。許宏彬回顧臺灣傳染病歷史,看似成效良好的隔離防疫政策,其實也是高壓統治的結果。醫生作家黃信恩介紹結核病的醫療知識,以及文學中的疫病和痲瘋。


「憂鬱來襲,書寫自療」呈現作家筆下的瘋狂、憂鬱症與躁鬱症圖像。廖淑芳從日治臺灣小說的女瘋子談起,瘋魔的背後隱藏著被男性壓迫的痛苦。李癸雲介紹女詩人將憂鬱症的身心狀態具象化,進一步探討書寫能否療癒。李欣倫探究作家如何具象體現了憂鬱症之體感,抵抗內心風暴,甚至能理解憂鬱症餽贈的陰影之美。王浩威追索憂鬱的來源,從最早記載憂鬱的古巴比倫帝國石板到現代醫學史,帶領讀者穿梭千年,思索瘋狂。


「指認創傷,修復記憶」談天災、戰爭及白色恐怖在人們身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許劍橋呈現作家筆下的九二一震災,造成人心的恐懼與創傷。宋玉雯評介臺灣小說家書寫的戰爭後遺症,如噩夢、失眠,譫妄和精神崩潰。朱嘉漢關注白色恐怖記憶的書寫,期望每一個傷口,都能找到適合的方式發聲。李雪莉聚焦少年工與移工的「傷」與「殤」,「殤」的恐怖不僅鍛鑄於身,更在他們飽受磨難的內心鑿痕。阿布則從醫學背景介紹精神疾病患者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以詩意筆法將創傷具體化為陰影,如幽魂。


「慢病緩療,與病共存」中,陳佩甄探討紀錄乳癌的散文,評介平路、隱匿等作家如何以文字直面自身罹患乳癌的經驗,藉此重新度量時間。栩栩從慢性病的「慢」談起,由於療程長,共病成為一門學問。陳宗暉介紹三位同為慢性病人的作家,如何因為閱讀與寫作而互相療癒。吳妮民描述慢性病被時間定義,而癌病迫使人正視時間,也重新定義了時間。除了西醫治療,中醫漢方也成為慢性病患者的選項,蔣竹山從日治時期的臺灣報刊中介紹人參的故事。


「陪伴長者,照亮長路」中,石曉楓介紹臺灣作家照護老年父母的艱辛歷程與書寫,也透過照護至親的歷程照見自我。張郅忻聚焦於臺灣長照產業的生力軍——來自異鄉的移工,還有女性照顧者對高齡者的陪伴。蔣亞妮介紹醫事作家的散文,理性平衡感性,展現疾病書寫新途。劉介修分析高齡者疾患的複雜度,聲聲叩問著關於高齡、健康與照護的多重敘事。


書末於附錄附上臺灣文學館「寫字療疾」展覽的簡介與圖片,在展期結束後仍能留下紀錄。

 

◎本書作者:林秀蓉、黃宗潔、紀大偉、梁秋虹、許宏彬、黃信恩、廖淑芳、李癸雲、李欣倫、王浩威、許劍橋、宋玉雯、朱嘉漢、李雪莉、阿布、陳佩甄、栩栩、陳宗暉、吳妮民、蔣竹山、石曉楓、張郅忻、蔣亞妮、劉介修、王嘉玲、黃偉誌(依文章順序排列)


各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耀昌(醫師作家╱臺大醫學院教授)——專文推薦


平路(作家)、宋尚緯(作家)、林黛嫚(作家)、郭強生(作家)、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廖梅璇(作家)、鍾文音(作家)、隱匿(詩人)——一致推薦

About the author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國立臺灣文學館,設立於2003年,座落於1916年建造的古蹟「臺南州廳」,是國家級的文學專業博物館。臺文館典藏有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學文物,並發揮研究、展示的能量,傳遞過去的豐富文學史、串聯當代的繽紛創作力。臺灣文學館也是臺灣最重要的文學政策推動機構,擔負臺灣文學外譯、國內館舍結盟、專業紙類修復、跨域媒體改編等任務。


主編簡介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著有論著《苦難敘事與身體隱喻:從身體感知的角度閱讀當代女作家作品》,散文則有《藥罐子》、《此身》、《以我為器》及《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等,《以我為器》獲2018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近年散文集入圍台灣文學館金典獎、Openbook年度好書,散文作品也收入年度散文選及數種散文選集中。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