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 遠流出版
5.0
1 جائزہ
ای بک
490
صفحات

اس ای بک کے بارے میں

我覺得,舉凡財富增加之處,宗教素質即等比例地減少。(然而)我們是不該阻止人們勤奮與節儉;我們必須勉勵所有基督徒賺取一切他們所能賺取的,節省一切他們所能節省的;也就是說,事實上,變成富有。(而)凡是「賺取一切他們所能賺取的,節省一切他們所能節省的」人,也應該「給予一切他們所能給予的」,如此才能添加神的恩寵並累積天上的財富。

──衛斯理


這個(資本主義的)宇宙秩序如今以壓倒性的強制力,決定著出生在此一機制當中的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恐怕直到最後一車的化石原料燃盡為止,都還是如此。依巴克斯特的見解,對於外在事物的顧慮,應該只是像件披在聖徒肩上的「隨時可以卸下的薄斗篷」。然而,命運卻使得這斗篷變成了鋼鐵般的牢籠。沒有人知道,將來會是誰住在這個牢籠裡?在這驚人發展的終點,是否會有全新的先知出現?舊有的思維與理想是否會強勁地復活?或者!要是兩者皆非,那麼是否會是以一種病態的自尊自大來粉飾的、機械化的石化現象?果真如此,對此一文化發展之「最終極的人物」而言,下面的這句話可能就是真理:「無靈魂的專家,無心的享樂人,這空無者竟自負已登上人類前所未達的境界。」


編輯手記


本書收錄了韋伯《宗教社會學論文集》(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第一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和第二部〈基督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n Sekten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基督新教倫理〉一書在學術史上的地位,百年後的今天來看,似乎已毋需再有過多懷疑。然而,伴隨其名著身分的,這卻也是一本相當麻煩的書──從編輯的角度來看:因為,它的註釋長度幾乎已接近本文的三分之二。連韋伯自己在書中也半開玩笑地說道:「陷讀者、連同我自己於惡性腫脹的註解之荼毒」(1-2-1註9結尾)。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年韋伯此文發表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文庫》(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und Sozialpolitik, 1905)之後,盛況可說少見──對不住,不是佳評如潮,而是嗆聲連連。除了宗教界覺得韋伯大逆不道──喀爾文信徒認為褻瀆了他們先行者的理念,路德派信徒也覺得韋伯太瞧不起他們的使命。這還只是宗教界——起碼與學術關係不大。但是,我們可別忘了,當時(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正在開始展現它的威力,所有經濟、政治、社會與歷史學者莫不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個競技場上一展身手——解釋資本主義的原動力。就在韋伯這篇大作出版前後,布倫塔諾、桑巴特(這是比較出名的)、以及其他許許多多韋伯在本書註釋中提到的學者,都出版了主題類似的著作——一番激烈的爭論自然難免。


遭受到這麼多的批評,韋伯自然是不會服氣的。1910年他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文庫》發表了〈關於資本主義「精神」的反批判〉,針對這些批評提出反駁。不過,截至此時為止,包括〈基督新教倫理〉與〈反批判〉在內,都還只是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而始終未曾以單行本的形式出書。其實自從〈基督新教倫理〉之後,在他有生之年,韋伯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期刊論文形式發表的,其中還包括了類似〈印度教與佛教〉、〈古猶太教〉這樣的龐然鉅著。根據韋伯夫人瑪利安妮的說法,這是因為:第一,韋伯作為《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文庫》的主編之一,有提供稿件的義務;其次,「他對於發表作品常常顯得很急躁,所以這種不緩不急的發表方式最為合適」(《韋伯傳》第10 章)。


1919 年,韋伯終於下定決心開始整理《宗教社會學論文集》一書,〈基督新教倫理〉也終於有了一個新的面貌。除了〈反批判〉等文章外,十年來韋伯對此問題持續思考的心得當然是主要的補充內容。然而,不知是否由於時間過於匆促,還是韋伯決意保持原本文章格式,他主要採取了以添加註釋的方式來修訂全書——當然也有可能純粹只是怕麻煩。於是,我們就有了這麼一本形式上有點不太合「規矩」的書。


為了維持當頁註的原則,我們採取了一個變通的作法:太長的註釋(包括譯註在內)一律移往書末附錄,希望能因此而不致影響版面的安排與讀者的閱讀方便。不得已之處,還請讀者諒察。要提醒讀者的是:韋伯的長註其實就是一篇小論文,而且或許是因為註釋的形式,韋伯行文有時不如本文那麼拘謹,字裡行間往往會有一些大膽而充滿智慧火花的論斷(當然也少不了發火抱怨、怒聲抨擊的場面),很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درجہ بندی اور جائزے

5.0
1 جائزہ

مصنف کے بارے میں


作者

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德國學者,與馬克思、涂爾幹齊名,並列為現代社會學的奠基者。歷任柏林、福萊堡、海德堡及慕尼黑等大學教授。著述等身,其中以《宗教社會學論文集》(包括《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國的宗教》、《印度的宗教》與《古猶太教》等)及《經濟與社會》(包括《宗教社會學》、《支配社會學》與《法律社會學》等)等最為膾炙人口。


譯者

康樂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1983),曾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簡惠美


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1987),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系研究(1989-1991)。

اس ای بک کی درجہ بندی کریں

ہمیں اپنی رائے سے نوازیں۔

پڑھنے کی معلومات

اسمارٹ فونز اور ٹیب لیٹس
Android اور iPad/iPhone.کیلئے Google Play کتابیں ایپ انسٹال کریں۔ یہ خودکار طور پر آپ کے اکاؤنٹ سے سینک ہو جاتی ہے اور آپ جہاں کہیں بھی ہوں آپ کو آن لائن یا آف لائن پڑھنے دیتی ہے۔
لیپ ٹاپس اور کمپیوٹرز
آپ اپنے کمپیوٹر کے ویب براؤزر کا استعمال کر کے Google Play پر خریدی گئی آڈیو بکس سن سکتے ہیں۔
ای ریڈرز اور دیگر آلات
Kobo ای ریڈرز جیسے ای-انک آلات پر پڑھنے کے لیے، آپ کو ایک فائل ڈاؤن لوڈ کرنے اور اسے اپنے آلے پر منتقل کرنے کی ضرورت ہوگی۔ فائلز تعاون یافتہ ای ریڈرز کو منتقل کرنے کے لیے تفصیلی ہیلپ سینٹر کی ہدایات کی پیروی کری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