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不住地想飛起來: 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的文化信仰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৩.৫
২ টা পৰ্যালোচনা
ইবুক
131
পৃষ্ঠা

এই ইবুকখনৰ বিষয়ে

琉璃工房創辦人、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張毅 寫給文化的最後情書


我的心裡不自在,所以,我做自在。

一身不拘,無聲,無光,無色,

又隱隱有聲音有光自裡傳出,

自在不自在?


生命,有些事,是一目了然的,有些並不。

每個人就一步一步地朝前走,

一路上,多少恐慌,多少疑惑,

很少事情是明明白白的。


而他,透過文學,透過電影,透過琉璃,透過藝術,

一點一點地知道了生命。


電影十一年,琉璃工房三十多年。

對電影,張毅曾在一種馬不停蹄的情況朝前行,

他自問:「這個虛幻如夢的世界,我是不是一直都清醒著?」

對琉璃,他說:「我們說我們賣房子、抵押房子,

如何壯烈地研究開發這個玻璃粉的脫蠟鑄造法,

但是,我們終究對於傳統,是無知的。」所以他不斷追尋,

去到所有跟玻璃有關的城市,總想把一切做到極致。

對人生,他說:「我第一次知道我有高血壓的問題,

還完全不知道高血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很快了解,

「原來,跟死亡有關。我那年十九歲。」

但問他一生最關心的事:「生,能愛,死,無懼。」

所以他感到迫切,每一件他努力做的工作、他致力投入的文化傳承,

是希望能夠讓這個社會的態度改變,

讓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念提升,讓我們有信仰。


本書精選張毅三十二篇文章,有他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信念,

有他沉浸文學與戲劇的世界,有他透過藝術看人生,以及他對生命的思索。


我們從中看到一個精采的藝術家,在電影裡、在琉璃裡追尋掙扎,而換來自在的前行。


我們相信藝術,是因為藝術跟人有關,

無論是一種思想,或是一種情感,

終究是一個人對於宇宙、對於生命的表述。──張毅



──感動推薦── 

余秋雨、高希均、胡志強、如常法師、宋秩銘、童子賢、楊惠姍


你們即將讀到的,是一個極為精采的男子的行跡和心跡。

他是一位著名的電影導演和琉璃大師,也是一位佛學家、作家和詩人。

他的整個生命都是美的構思,他又善於把這種構思變成一個個宏大的事業而感染千家萬戶。

──余秋雨


他的電影,每部都展現了他的才氣與思想,值得一看再看。

他對琉璃藝術的推動,透過這本書的敘述,

更讓人了解他的起心動念、創意與前後經歷的辛苦和挫折。

──胡志強 臺中市前市長


他以近乎對宗教的虔敬,來看待文化工作,即便在上海經營琉璃藝術博物館或餐館,

我們都可以從所有細節中發現他對文化是多麼的在意與堅持!

──如常法師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我跟張毅成長過程像極了,看了他的文章非常感慨。⋯⋯除了感慨,還是佩服張毅的勇氣及執著。

──宋秩銘 奧美大中華區董事長


射手座的你,對生命充滿了好奇,愛探索的特質,讓你就像那隻大鵬鳥,

永遠想飛得高高的去看這個世界!也許你這一趟人間行的任務,

就是要透過你的眼睛,觀察別人,去探究生命的諸多面相,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及價值!

──楊惠姍 琉璃工房創辦人、藝術家


作者簡介

張毅

張毅(一九五一~二○二○)


亞洲Studio Glass運動之父──《紐約時報》

現代華人琉璃藝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LIULI CHINA MUSEUM 創辦人

曾任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學系顧問教授

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及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

臺灣新銳電影導演的重要代表

著名短篇小說家


十九歲即成為當代備受矚目的短篇小說家,其作品兩度評為年度最佳著作。

世界新聞學院畢業後,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

其所執導的「我這樣過了一生」,為他贏得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而他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我的愛」,

被《綜藝雜誌》年鑑選為臺灣電影百年(一八九五~一九九五)十大傑出電影之一。


一九八七年,張毅決定放下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

與楊惠姍共同創立華人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投入現代琉璃藝術創作。

做為品牌執行長,張毅帶領楊惠姍,以獨特的華人文化風格創作走向世界,

取得國際玻璃藝術界極高的讚譽,並獲國際重要博物館永久典藏,達到華人琉璃藝術家從未有的高度。

他為琉璃工房品牌擘畫的發展藍圖,在創意與產業的成功,成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鋒,

並帶動兩岸三地華人的傳統玻璃工藝蓬勃發展,開啟新的方向與格局。

《紐約時報》曾評論張毅在華人玻璃藝術界等同於美國玻璃藝術工作室之父哈維.利特頓(Harvey Littleton)的地位。

年輕時如影隨形的原發性血管病變,讓張毅對生命有獨特的領悟。

一九九八年因心肌梗塞重臨死亡召喚而奇跡回轉,開始從事個人的琉璃創作。

對他而言,琉璃材質,充滿「愛和死亡」的意象;

他想用作品與自己對話,與生命對話。張毅的琉璃藝術,深見文學與電影的深遠影響,

不僅具當代藝術創作思維,也富含強烈的傳統民族文化蘊藏的倫理、宇宙觀、佛教哲學概念,

對人的關懷、對生命和文化,有細膩的觀察與主張。

創作風格,隨心而為,揮灑不拘;他讓琉璃在焰火的淬鍊中肆意流動,

讓光與色彩發揮更大的自由度,賦予作品無限的延展與探索空間,引領觀眾內在深思與迴響。


琉璃作品

《太湖石》系列

一九九八年發表,文人的詩意,濃縮在一方奇絕的石頭裡。

琉璃太湖石,對張毅而言,是對自然的歌頌,也是對自然的惆悵,矛盾的交織情感,

讓這文人生活裡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太湖石,從色彩與光影掩映裡再生。


《自在》系列

二○○二年發表,對於「自在」的出現,

張毅只肯說:「我的心裡不自在,所以,我做自在。」以無所不佛的創作語言,

展現無入而不自得的作品,於二○一二年在中國美術館中展出。

「不可說自在」為該館五十年第一次收藏的現代琉璃作品。


《焰火禪心》系列

二○一三年發表,張毅的創作向來隨意,自在,卻充滿人的情感,

他希望不要讓作品拘束,琉璃想發展成什麼,就讓它走到那裡。

歐洲資深藝評家阿蘭.阿維拉(Alin Avila),評論此系列:「把我們帶到一個真實的地表,

強大的風暴裡感受著狂烈的火被塑形到了玻璃中,而在這一團煉獄的表面卻有一朵花正在綻放。

是另一種對立的結合,更是另一種壯麗的形式。」

二○一五年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首席策展人尚.盧克.歐利維(Jean-Luc Olivie)首次見到張毅的作品,

肯定他在創作概念以及技巧表現,為玻璃藝術帶來前所未見的新境界。

該年度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收藏張毅的作品,是一九○四年開館以來第一件華人作品。


《一抺紅》系列

「人生如夢幻泡影,心中仍有一抹紅」。二○一四年《一抹紅》系列,

不僅是張毅對生命的反思,更是多年來思考哲學與琉璃藝術的答案。

他從民族情感、從東方詩意裡,發展出水墨筆韻與琉璃氣泡的協奏曲,

是琉璃藝術裡未曾有過的創新表現。

張毅說:「一抹紅」是無限的歲月的累積,是仍然存在的希望、嚮往,是最後的堅持。

মূল্যাংকন আৰু পৰ্যালোচনাসমূহ

৩.৫
২ টা পৰ্যালোচনা

এই ইবুকখনক মূল্যাংকন কৰক

আমাক আপোনাৰ মতামত জনাওক।

পঢ়াৰ নির্দেশাৱলী

স্মাৰ্টফ’ন আৰু টেবলেট
Android আৰু iPad/iPhoneৰ বাবে Google Play Books এপটো ইনষ্টল কৰক। ই স্বয়ংক্রিয়ভাৱে আপোনাৰ একাউণ্টৰ সৈতে ছিংক হয় আৰু আপুনি য'তে নাথাকক ত'তেই কোনো অডিঅ'বুক অনলাইন বা অফলাইনত শুনিবলৈ সুবিধা দিয়ে।
লেপটপ আৰু কম্পিউটাৰ
আপুনি কম্পিউটাৰৰ ৱেব ব্রাউজাৰ ব্যৱহাৰ কৰি Google Playত কিনা অডিঅ'বুকসমূহ শুনিব পাৰে।
ই-ৰীডাৰ আৰু অন্য ডিভাইচ
Kobo eReadersৰ দৰে ই-চিয়াঁহীৰ ডিভাইচসমূহত পঢ়িবলৈ, আপুনি এটা ফাইল ডাউনল’ড কৰি সেইটো আপোনাৰ ডিভাইচলৈ স্থানান্তৰণ কৰিব লাগিব। সমৰ্থিত ই-ৰিডাৰলৈ ফাইলটো কেনেকৈ স্থানান্তৰ কৰিব জানিবলৈ সহায় কেন্দ্ৰত থকা সবিশেষ নিৰ্দেশাৱলী চাও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