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日是馬偕牧師逝世一百週年,當天早上,在淡水中正路的三角公園馬偕博士雕像前舉行了紀念禮拜追思會,淡水鎮長郭哲道宣布每年6月2日為「淡水馬偕日」。
大部分的人,包括文化、學術與政界,往往將宣教士對台灣的影響,視為「宗教事務」。事實上,宣教士對台灣的影響是全面的。以文化傳播與現代化的進程來看,可以發現基督信仰的宣教史,實際上便是整個人類的文明史。五月雜誌母親節專題「耶穌給他們的母親」,我們介紹了台灣最早的社會公益團隊,包括芥菜種會、伯大尼兒少家園、世界展望會、義光育幼院等,無一不是基督信仰對台灣的貢獻。如果將目光轉向科學、人權、醫療以及教育等方面,更可以發現基督信仰的宣教過程,絕對不只是「宗教事務」那麼單純與狹隘。
今年是馬偕牧師入台宣教一百五十週年,《宇宙光》雜誌製作「馬偕日──跨世代的祝福」專輯,就是希望從不同的面向,記念馬偕牧師對台灣的重大影響。專輯集結了〈阮若打開心內門窗──呂泉生的信仰族譜〉、〈那朵紅色的薔薇──父子同學的蕭家〉以及〈一頁宣教的絢爛圖譜──神岡大社教會的故事〉三篇文章,以呂泉生家族為起點,探索他們藉由信仰與婚姻,和神岡大社教會、五股蕭家,進而與馬偕牧師的連結。
呂泉生是台灣重要音樂家,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樂曲,堪稱宗師。尤其是1945年,長子呂信也出生,呂泉生為此創作〈搖嬰仔歌〉,作詞者是岳父蕭安居牧師,這首台灣搖籃曲,曾被日本 NHK電視臺評選為世界十大搖籃曲之一。
回視呂泉生信仰族譜,會發現,因為與蕭家的連結,呂泉生要稱呼馬偕牧師「師公」或「師祖」,如此,馬偕牧師對台灣的影響,其實已廣泛的深入到台灣每個世代。
閱讀呂泉生家族的信仰族譜,許多熟識的名字一一顯現,馬雅各、馬偕、李庥、甘為霖、德馬太、必麒麟、蘭大衛、梅監霧,這些宣教先賢行走在十九世紀台灣險峻危險的高山,荒蕪人跡的海涯,播撒福音的種子,這些種子在今天已結實纍纍,而這些果實正是宣教先賢跨越世代,跨越族群最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