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舊俄文學大師大系-托爾斯泰

· 舊俄文學大師大系 Aklat 20 · 谷月社
3.0
2 review
E-book
645
Mga Page

Tungkol sa ebook na ito

《安娜·卡列尼娜》(俄語: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74年-1877年間創作的小說,被廣泛認為是寫實主義小說的經典代表。
安娜·卡列尼娜完稿於1877年,1875年1月開始連載於〈俄羅斯公報〉上。小說甫發表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托爾斯泰的堂姑母亞歷山德拉·安德烈耶芙娜·托爾斯泰婭曾寫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了熱烈的爭論,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似乎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作品共分八章,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похожи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 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 по-своему.),是托氏對婚姻和家庭的悟言。
故事以雙線進行,一為安娜,一為列文。托氏以二人為軸,描寫出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更進一步則寫出當時俄國政治,宗教,農事景象。
在文中,列文為托氏之化身,代表著19世紀60、70年代的社會轉型催生者。列文重視農事,對貴族生活不甚投入,住在鄉村和指導農民工作。列文熱愛吉蒂,起初求婚被拒,幾經波折才終於成功。
女主角安娜年輕時和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Alexei Alexandrovich Karenin)結合,本婚姻美滿育有一子。安娜在交際場上光芒四射,卡列寧亦於仕途上成功。
故事始於奧布朗斯基公爵和法國家庭女教師戀愛,與妻子道麗鬧翻,求助於其妹安娜。安娜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替二人調解,在車站認識了年輕軍官佛倫斯基(Alexei Kirillovich Vronsky)。並在莫斯科一次舞會中和佛倫斯基發生致命的戀情,自此不能自拔,佛倫斯基為求得安娜,追隨至聖彼得堡,兩人陷入熱戀,安娜懷孕後向丈夫承認了私情。卡列寧一度想與妻子分居,但為存面子,拒絕離婚並要求妻子終止戀情。後來安娜分娩時難產,在死亡面前,得到卡列寧的原諒。病後安娜無法壓抑愛,終於離家出走。
佛倫斯基帶著安娜前往義大利旅行,這時安娜感到無比的幸福。其後回到俄羅斯於兒子生日時按捺不住會見自己的兒子,卻無法容於俄國社會。上流社會把安娜看作墮落的人斷絕和她的往來。安娜移居鄉下靠寫作打發時間,二人共處日久,佛倫斯基和安娜在生活上的不信任日增,安娜認為情人為前途名譽離她而去,沮喪失望之下,為處罰佛倫斯基在火車駛近時跳下火車月台。葬禮之後,亞歷山大·卡列寧帶走她的女兒,佛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大病一場,後來志願從軍前往巴爾幹參戰求死。

Mga rating at review

3.0
2 review

Tungkol sa may-akda

1828年8月28日,托爾斯泰誕生於他家位於圖拉的莊園——亞斯納亞-博利爾納。托爾斯泰家族是非常知名的古老的俄羅斯貴族家庭。托爾斯泰小時候雙親即去世,是由親戚撫養長大的。1844年他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法律與東方語言,但是從未取得學位。1847年他中斷學習回到亞斯納亞-博利爾納「晴園」,希望經營「晴園」同時自行安排學業。他給貧苦農民送茅草,但隨後就將大量時間花費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的社交場所中,終於欠下了一大筆賭債。1851年托爾斯泰和他的兄長一共前往高加索當兵,此時他可以嘗試寫作,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1852年他參加了一場戰鬥,表現勇敢,且發表了小說《童年》,透過小主人翁單純的內心世界的細膩描寫,展示了一位聰穎、敏感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
1853年托爾斯泰讀到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非常欽佩。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往多瑙河戰線,並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這段時間他繼續分析自己的成長歷程,寫成了《少年》和《青年》成為研究他思想成長的重要資料。並將自己的戰爭經歷寫成《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發表之後很受歡迎,他開始在文學界小有名聲,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對他抱有很高希望。
1855年11月托爾斯泰離開軍隊回到聖彼得堡,這一段時間他很矛盾,他重新投入娛樂圈子,酗酒好賭,而同時他自己又清楚的覺得不能再如此,並對別人類似的行為大加撻伐。這種偏激的個性使得他很快不被文學圈子所容。最典型的就是他與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性情溫和,使托爾斯泰對他抱有一種父輩的感情,非常讚賞他的天賦,希望他不要虛度光陰,認為如果他不浪費自己的天才的話將比任何人都有成就。青年的托爾斯泰有時候和對方相處很好,但是也常發生激烈的爭吵,最終導致兩人1861年的長達17年的決裂,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屠格涅夫令人厭煩。……他才華橫溢,但他就像一個依靠管道送水的噴泉,你始終擔心他會很快斷水枯竭。
1857年遊歷西歐,寫短篇小說《琉森》。1863年托爾斯泰發表了中篇小說《哥薩克》,這是他早期創作的總結提出自己貴族平民化的觀點。1873年到1877年,托爾斯泰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稱「《安娜·卡列尼娜》是歐洲文壇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與之相媲美的、白璧無瑕的藝術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絕後的藝術大師」。1879年他在《懺悔錄》中寫道:「我有一些困惑的時候。生活停頓下來了,仿佛自己不知道該怎樣生活,或該做些什麼;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變得憂鬱了……」。
1889年開始撰寫《復活》,十年後完稿,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知道瑪斯洛娃是當年他誘姦的對象時,靈魂被深深震動了,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

I-rate ang e-book na ito

Ipalaam sa amin ang iyong opinyon.

Impormasyon sa pagbabasa

Mga smartphone at tablet
I-install ang Google Play Books app para sa Android at iPad/iPhone. Awtomatiko itong nagsi-sync sa account mo at nagbibigay-daan sa iyong magbasa online o offline nasaan ka man.
Mga laptop at computer
Maaari kang makinig sa mga audiobook na binili sa Google Play gamit ang web browser ng iyong computer.
Mga eReader at iba pang mga device
Para magbasa tungkol sa mga e-ink device gaya ng mga Kobo eReader, kakailanganin mong mag-download ng file at ilipat ito sa iyong device. Sundin ang mga detalyadong tagubilin sa Help Center para mailipat ang mga file sa mga sinusuportahang e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