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先知: 卡萊爾與英國維多利亞社會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eBook
396
Pages

About this eBook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通常是指西元1837年至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期,這是英國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的轉型時期。就在這個年代,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出版了她的《簡愛》(Jane Eyre)(1847),狄更斯完成《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1859),柯南.道爾創作出了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彌爾寫下了《論自由》(On Liberty)。

卡萊爾(Thomas Carlyle, 1795-1881)是此一時期敏銳的觀察者,對當時英國的社會輿論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是維多利亞時代重要的作家、歷史學家與知識分子。同時代的女性小說家艾略特(George Eliot)曾說過,「在我們這一代中,幾乎沒有一顆優越或活躍的心靈不曾被卡萊爾的著作改變過,如果沒有卡萊爾,過去十年或十二年中所寫成的英文書,每一本都將不一樣。」

早年的卡萊爾宣稱 「歷史是無數傳記的精華」,強調無名大眾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但到了晚年則主張「世界史是偉人的傳記」,轉而重視偉人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古奇(G. P. Gooch)在其《十九世紀的歷史與史家》(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1913)書中已注意到卡萊爾兩種不同的歷史思想,他認為「當卡萊爾從事歷史寫作時,所寫的是偉人的傳記,而非無數的與無名的大眾的歷史;而他在中晚年所致力的那種歷史寫作,正是他在1830年所批評的。」將卡萊爾的一生劃分為前後兩期並加以比較,是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研究卡萊爾所常用的模式。

本書一反過去「兩個卡萊爾」的區分,以及對其「英雄史觀」的凸顯,而指出:「卡萊爾的平民思想為其早年、甚至是晚年的歷史思想與社會評論的中心」; 除了「智識與道德」角度外,更以「疾病」角度,探討克服精神疾病、完成自我救贖的卡萊爾,以及他所置身的「有病的與失序的時代」。本書主張:疾病不只呈現患者生理與心理的現象,並反映出患者當時的文化現象,當時英格蘭所盛行的神經疾病顯然具有「階級性」,流行於中、上階級和商業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被視為是「文化的疾病」;卡萊爾深切體認到「平民的」、「鄉間的」、「勞動的」、「健康的」「蘇格蘭性格」的重要,而貶斥「英格蘭性格」,並且以其蘇格蘭的「鄉野之眼」與「平民觀念」自豪。

◎ 本書以卡萊爾的一生與其思想轉折,作為透視英國維多利亞社會的稜鏡,是了解卡萊爾與現代英國形成的重要著作。

◎ 附有卡萊爾生平與英國維多利亞社會大事紀,以及卡萊爾著作年表。

◎ 附有中英與英中人名索引,便於翻查。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re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