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是人生最深的滋味:全世界的人都想要的幸福課

· 幸福箴言 Book 3 · 華夏出版
eBook
224
Pages

About this eBook

 提起哈佛大學近年來最受歡迎的課程,許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應用頻繁的經濟學課程,或是威嚴實用的法學課程。但是,這些都不是解答。真正讓哈佛學子引以為傲的,究竟是什麼課程?就是塔爾.班夏哈教授開設的正向心理學課程,人們稱之為「幸福課」。班夏哈教授也因此被學生們譽為「最受歡迎的講師」。

塔爾.班夏哈教授的幸福課開設之初就引起轟動,受到多個國家和地區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報導,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廣播公司(BBC)、義大利《新聞報》、《韓國時報》、《印度時報》、《中國青年報》等。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現代人的幸福感缺失成為焦點。班夏哈教授的幸福課如同雪中送炭,讓人們的心靈「久旱逢甘霖」。

班夏哈畢業於哈佛大學,身為當年最優秀的三名學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大學進行交換學習,也是頂尖的運動員,活躍於社團。然而,這些傲人的成就,卻沒有讓他更幸福。「我曾不幸福了三十年。」班夏哈教授如是說。因此,他潛心研究「幸福」的學問,並從中受益。結合自身的體驗、教學實踐以及科研的成果,他讓人們更堅信:幸福才是終極貨幣,是人生的最終目標。

其實,幸福感原本潛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但往往被生活的不良情緒與壓力掩蓋,導致人們無法發掘出來,因而覺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終失去尋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來是離人們很近的,只要你願意伸出手,就能夠得到。正如班夏哈教授所說:「我認為幸福才是至高的財富,金錢不是用來衡量生命的標準。當我開始研究正向心理學後,我的人生也徹底改變。我發現幸福的祕訣,在於你掌握了正向的心理力量……」

本書以班夏哈教授的幸福理念為線索,結合當代大眾的心理需求,從「我們為什麼不幸福」入手,對人們在職場、婚姻中,在心態、情感及財富等方面的「幸福困惑」,做出全面解讀,並提供詳細的指導建議,是極具勵志意義的心理教科書。


1.選擇第四種漢堡

想必大多數人都吃過漢堡吧?在「速食」深入發展的今天,漢堡已成為一種方便的主食,滲入人們的生活中,甚至發展為飲食文化。班夏哈教授另闢蹊徑,從漢堡文化中悟出了人生哲理。

班夏哈教授在其幸福課裡,用四種不同類型的漢堡代表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

第一種漢堡是典型的垃圾食品,吃起來味道很好,吃完卻後患無窮。吃這種漢堡的人,通常只注重眼前的快樂,不為可能發生的負面後果而擔憂。這一類人屬於享樂主義者,常常選擇逃避,拒絕面對現實,但逃得了一時,卻逃不了一世,當他們不得不面對時卻發現應對乏力,只能痛苦度日。

第二種漢堡是非典型健康食品,全由生機蔬菜和有機食物加工而成。雖然吃完後對健康十分有益,但咀嚼時的口感很差,讓人難以下嚥。吃這類漢堡的人與享樂主義者相反,他們犧牲眼前的幸福,成全長遠的目標,結果終生在忙碌奔波中度過。有些人忙碌奔波日久,突然發現生活沒有意義,因而突然轉為享樂主義者。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了不但無法享受美味,還會影響健康,但為了生存不得不吃。與此類似的是,有一種人對生命喪失了期望,他們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對未來也毫無願景,可歸為「虛無主義」的類型。

而第四種漢堡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吃起來美味無比,又有助於長遠的健康。班夏哈教授稱之為「幸福型漢堡」。

每個人在不同時期可能會選擇不同的漢堡,想一想你現在選擇什麼漢堡?你又希望自己選擇什麼樣的漢堡呢?

我們周遭有許多人,不是貪圖一時享樂,就是在忙碌中終日奔波。他們大多吃著第一或第二種漢堡,時間一長發現,此類漢堡若非危害了身體健康,就是讓自己陷入無盡的勞碌中。

第三種漢堡持有者更加悲哀。他們往往對事物失去了判斷力,更不用說決策能力,而且他們對生活中的快樂和悲傷全然麻木,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生活的倦怠感,讓他們從不考慮「幸福」的定義。

想獲得「健康而美味的漢堡」,並非生活中的難事,關鍵在於我們看待生活和理解生活的態度。

如果我們努力地平衡奔波與享樂的關係,那麼還會被自己的生活所羈絆嗎?

請正確地看待生活,不要盲目地享樂或奔波,否則你會喪失人生中最美麗的風景。切勿太過浮躁或對生活麻木、失去信心。

要懂得,努力工作的同時,學會享受人生,才是幸福的人。


哈佛幸福寄語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願意去吃前三種讓人無法感受幸福的「漢堡」,只有第四種「幸福型漢堡」,才能讓我們享受人生的樂趣,實現人生的價值。


2.是什麼真正帶給你幸福?

你能否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什麼能帶給我快樂?什麼能讓我感悟到生命的成長,而心懷感恩?」如果你能回答這兩個問題,恭喜你,找到了人生幸福的真諦。

不少人對於自己的人生總是很迷惘,總在不斷地質疑與探索。有人終其一生苦苦追尋,卻無法獲得幸福。其實,能帶給我們幸福的東西很簡單。幸福可以是我們對於生活的想法,可以是閒暇時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它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總之,幸福與否並無標準可言,完全取決於人的內心感受。


十多年前,班夏哈教授遇到一個年輕人。這位年輕人是一名律師,任職於紐約的知名企業,薪水豐厚。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遺。這名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工作六十小時。各種會議記錄、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占據了每一天。然而當班夏哈教授問他,如果可以選擇,他最想做什麼?這名律師說,他最想去畫廊工作。

「難道,現實生活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回答:「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我的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準也會下降。雖然我對律師工作興趣不大,但覺得沒有其他選擇。在外人看來,我每天過得充實而忙碌,工作成就斐然,我擁有不錯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但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幸福。」


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會讓你感到幸福?很多人都覺得別人的生活很幸福,自己有諸多不如意,不如別人幸福,卻又不知道什麼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透過努力獲取功名利祿,便是獲得幸福;也有人認為,能夠停下來,陪家人安心地度過週末,這便是幸福;還有人認為,能在困境中重生,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這也是獲得幸福。其實,幸福的定義很廣泛,不和任何物質利益衝突。只有當你真正感到快樂,才算走在幸福的道路上。

班夏哈教授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予他的忠告是:「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去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節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你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有位企業家帶著兒子到餐廳用餐。餐廳裡有一位琴師正在演奏。企業家遺憾地說:「當年我也練過琴,但後來選擇經商,如果選擇了練琴,我今天就可以坐在鋼琴邊為大家演奏了。」

兒子說:「爸爸,當年如果你選擇了練琴,今天就沒有機會坐在這裡欣賞音樂。」


幸福是什麼?是平凡生活裡中大獎的幸運?是天天吃喝玩樂?是多年的夢想終獲實現?身邊擁有年輕貌美的紅顏知己?在災難中的重生?還是升官發財?……

其實,幸福就是一種美好的心理感受,凡是能帶給我們這種感受的事物,都是幸福的來源。可能是物質上的豐富,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滿足。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你對金錢的態度如何,只要在人生奮鬥的過程中感受到滿足與喜悅,獲得成就感與自豪感,你就是幸福的。


哈佛幸福寄語

班夏哈教授對於人生幸福的理解相當精闢。他認為,幸福就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能帶給你幸福的東西很多,關鍵是看你的欲望有多大。因為很多時候,不管命運為你帶來什麼,只要你懂得滿足,就會收穫幸福。


3.多看自己擁有的

有一位名人說過:「比較是人類痛苦的根源。」農夫羡慕上班族,上班族羡慕創業者,創業者羡慕官員,官員羡慕有錢人。尤其是原本不富有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每天都在悲觀中彷徨,找不到幸福的終點。

其實,不富有並不代表你不幸福。美國作家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首要祕訣。」

當你開始關注自己的優點,把眼光放在自己擁有的事物上,就會趕走你的悲觀情緒,取而代之的是幸福感。


雖然勞斯每日依靠政府的救濟品生活,但他過得逍遙自在。因為他的願望是能吃上一頓飽飯,而這個願望每天都可以實現。

有一天,他在路上撿到一袋金幣,數了數,足足有九十九枚。撿到金幣那天晚上,他很快樂,心想這些錢夠他吃一輩子了。第二天,他又把金幣擺在草堆裡數一遍,想:為什麼是九十九枚呢?要是有一百枚金幣就好了。

於是勞斯開始在馬路上尋找,看是否有人丟下一枚金幣。中午他很餓,但他強忍著,因為他得用更多時間守著金幣。晚上,勞斯反覆地數著金幣,忘了飢餓。

後來勞斯嘆氣的次數越來越多,每過去一天,他的憂鬱就增加一分,因為他一直沒有找到第一百枚金幣。

更糟糕的是,有一天,一個好心人給了他一隻雞腿,沒想到被一隻飢餓的狗盯上了,追著他不放,他拚命地跑,結果不小心把一枚金幣弄丟了。這下他只剩下九十八枚金幣了,他傷心不已,沒心思再討錢了,每天都在丟金幣的那條路上苦苦尋找,見人就問:「你見到過一枚金幣嗎?」別人都嘲笑他是瘋子。

終於有一天,他倒在了路邊……


有位哲人說:「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這裡的計較,多數是對失去的或無法得到的事物計較。因為我們總太過看重無法獲得的美好,而期望越高,得不到時,我們就越感到悲傷。

快樂原本很容易,因為老天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給每個人的快樂一樣多,不要因為外界干擾而丟失你的快樂。世事無常,正如老天偶爾會下雨,失去也沒什麼大不了,關鍵在你用什麼心態看待得失。如果你能把握和珍惜現有的一切,那麼一切都會好起來。

其實幸福很簡單,它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沒有錢又如何?只要日子過得舒心,即便生活再簡樸,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找到溫暖和美好。只要你看待事物的心是溫暖的,必定會收到比別人更多的幸福。


洛克.李是一位美籍華人。剛開始到美國工作時,他說老闆比他還小一歲,但是每年賺幾億,相較之下,自己簡直像是乞討的。有一段時間,洛克.李為此而苦惱:同樣都是人,為什麼差距這麼大?他甚至感到自己很無能,因此憂慮不已。

直到有一天,他參加美國的華人聚會。在那些華人眼中,公認他是事業有成的人,因為他不到三十歲,有房有車,與他相比,很多在美的華人都慨嘆自己離鄉背井來到美國,卻依舊在為溫飽而掙扎。

洛克.李重新找回自信。當然這並不是他瞧不起其他人,而是他意識到什麼才是正確的心態。此後,他更加賣力工作,面對每年賺幾億的老闆,他的心態也更加平和。他想,人與人其實並不具有比較性,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物欲橫流的背景下,許多人總盯著比自己富裕的人,認為他們是多麼幸福,而自己是多麼寒酸。如果上天給這些人一次實現願望的機會,他們一定毫不猶豫地選擇腰纏萬貫。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研究幸福課題多年的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德.迪納爾說:「如果能逐漸降低我們的願望和期待,我們便容易得到滿足--即使在衰退的經濟環境中。」


所以,當你覺得心理不平衡,不妨看看自己手中握有的溫暖。降低滿足的門檻,讓自己的心情平復,學會知足、學會珍惜,這是一種智慧,它讓人更容易敲響幸福之門。


哈佛幸福寄語

幸福也許正伴隨著我們,但若我們不願去發現,總在眺望未來,做徒勞的追逐,幸福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正如哈佛幸福課所說,多看自己擁有的,對現在擁有的一切感恩,幸福自然降臨。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re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