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界限: 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 采實文化
5.0
6則評論
電子書
208

關於本電子書

  ※心理學界人人必讀的經典理論
  ※建立「自我意識」、終結「情緒勒索」的基礎常識

  不設任何防線的親情、愛情、友情、職場忠誠
  是身心傷害的根源
  一道真實存在、卻無形的人際分野
  一旦失守,它將徹底踩越你的人生


  一個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確的界限是最重要的事。
  界限,不僅只是你個人態度和行為的分界線,也是你與他人的分際拿捏的行動指南。

  這樣優秀的你,特別需要留意:
  . 家人當中最值得信賴的依靠
  . 朋友、同事眼中最優秀的救火隊
  . 情人眼中最體貼的另一半

  你是否常常為他人熱心、無條件的付出,卻換回的是,別人的理所當然
  而這樣的回應,是否讓你的心痛痛的?

  ※ 4個人際相處的智慧提點,點亮你沒被看見的力量
  ※ 3道戒傷害練習,擺脫忍讓,與你一起重新畫出人生高度

  ● 什麼是「心理界限」?

  所謂的「心理界限」(boundary),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界限」一詞,最先是由家族治療中的結構學派大師薩爾瓦多.米鈕慶(Salvador Minuchin)提出。本來是用以規定在家庭這個大系統中,不同的個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參與不同次系統(比如:夫妻、手足、親子)的互動。

  心理界限之所以這麼重要,正是因為,真正讓我們感覺受傷的,並非肉體的疼痛,而是情緒的衝擊。而心理界限存在的意義,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控制情緒進入的量,不至於太過冷漠或太過投入,保持在一個適合的距離與外界互動,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態度、又不失溫暖的人。

  界限,就是「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心理界限是一道無形的人際分野,沒有說出自己的界限,只會讓彼此的關係崩壞。
  我們一再地退讓,只是出於我們的慷慨和不計較,而不是因為信任與愛。

  以下這些話,是否也曾打擊過你的心?
  ‧ 媽媽:「你的老大,你就要扛起家計,照顧弟弟妹妹呀!」
  ‧ 路人:「日行一善呀,你不怕別人覺得你很冷漠,沒愛心嗎?」
  ‧ 女友:「看你加班我好心疼,身體會累壞吧?若你不回來吃飯我也不吃。」
  ‧ 同事:「你的能力那麼好,不過花你一點點時間而已,你不幫忙做,難道要讓案子流標嗎?」

  沒錯,心理界限是看不見的,但並非不存在。當你的界限被侵犯時,你會有一種被人在胸口重重掄一拳的感覺。如果這時候,對方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發點是好意,可是卻無法認同對方的做法時,便經常會有一種「會痛,但不能叫」的憋屈感。

  我們可以不計較,他人不能理所當然

  心理界限被踏線最常發生在伴侶、親子、職場、甚至各種人際關係之間,特別容易出現在「以和為貴」的華人社會裡。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退讓」是一種美德,做人要善良不計較,但是一旦這些付出的關係失去平衡,讓我們一直處於討好別人,自己卻變得不好的狀況裡,反而讓我們失去自我的價值感,活得很累。

  楊嘉玲諮商心理師透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界限」故事,帶領我們審視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並以精準、層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種情境,帶領我們戒掉不必要的人際傷害,找回自信!

  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並不會讓你黑了,更不會讓你失去重要的人

  本書依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的程度,由提煉你的內在優點開始,點亮你忽略的力量。

  從4個人際相處的智慧提點切入,進行3道戒傷害練習,由內而外,帶著你劃出「心理界限」,找回你應得的快樂生活。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不該為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由專業諮商心理師探討「心理界限」的專書,透過日常實例找出無形的人際分野、有形的越界傷害,每一則皆讓人心有所感。

  2、提供心理受傷的背後,沒有被點亮的力量,助你在人際往來之間,更有力量,更有立場。

  3、獨家三個戒傷害練習,由內而外,逐步強化你我心中的人際保護網,讓你勇敢表達自己,又保有個人光彩和溫暖。

名人推薦

  人渣文本 專欄作家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 親子作家
  周志建 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靜如 作家律師娘
  邱永林 第一屆心理師特考合格
  邱似齡 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
  哈 克  諮商輔導博士、作家
  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鴻彬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推薦語

  這本書道出我們臨床很多一直具有「內射性負面思考」以及「非理性思考」的個案,他們常常在內心真正的害怕,以及容易存在腦海中的迷思。作者用了許多貼切的形容詞,像:「便利貼女孩」、「提款機大哥」、「好累的蜘蛛人」、「救世主女孩」(很像我常說的「聖母瑪利亞情結」),讓我們去體會這些需要做好「心理界線」的不同類型個案。作者所提的「戒傷害,建立完整自我能量」,絕對不是自私,而是為所有關心你的親友應該做好的身心健康基本之道!──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公共衛生醫學博士/楊聰財

  在強調「忍」與「讓」的華人文化氛圍裡,界限是我們思考應對進退時,應該培養的第二「直覺」。
  若能在人我之間養成「界限」思考的習慣,更可能突破「做好人還是做自己」的兩難困境,找到一個既能與他人親密又感覺自主的位置。──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推薦給總是怕別人失望,寧可自己受傷的人。這本書陪伴你一起練習,如何保有對人的善意,又同時能夠溫柔地做自己。──科普心理學作家/海苔熊

  成為更好的我,無法用喊話就能實現,需要從生活中看見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關係中的模糊界線開始,設立心理界限,不僅是看重自己,也是成為更好的我的第一步。──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邱似齡

  一本令人豁然開朗的書,讓人在關係中不至於亂了陣腳。作者帶我們看見了心理界限的必要與正能量,及喚起活出自己的勇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評分和評論

5.0
6則評論

關於作者


楊嘉玲


  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

  啟點文化負責人。

  柔順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冒險的心。

  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畢業,曾榮獲全國優秀碩博士論文獎,本欲往學術界發展,但繁雜的行政和升等壓力,漸漸失去與人好好連結、互動的機會。決定在30歲生日,送自己一份禮物,離開專任教職工作,追求夢想。

  創立啟點文化,透過經營公司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實生活中須面臨的考驗。因此,總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語,幫助個案突破盲點。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是將枯燥艱澀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簡單、有溫度的話語啟發人們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生命的處境,找到前進的動力。

  著作:
  《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2017),本事出版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2016),本事出版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2015),本事出版
  《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2013),本事文化
  《啟動改變力》(2012),馥林文化

  想要了解更多〈啟點文化〉:www.koob.com.tw

為這本電子書評分

歡迎提供意見。

閱讀資訊

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
只要安裝 Google Play 圖書應用程式 Android 版iPad/iPhone 版,不僅應用程式內容會自動與你的帳戶保持同步,還能讓你隨時隨地上網或離線閱讀。
筆記型電腦和電腦
你可以使用電腦的網路瀏覽器聆聽你在 Google Play 購買的有聲書。
電子書閱讀器與其他裝置
如要在 Kobo 電子閱讀器這類電子書裝置上閱覽書籍,必須將檔案下載並傳輸到該裝置上。請按照說明中心的詳細操作說明,將檔案傳輸到支援的電子閱讀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