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35年、老中青四代電影人的深情告白。
感動人的,還是回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熱情。
2002年適逢台灣新電影二十年,蕭菊貞拍攝了《白鴿計劃~台灣新電影20 年》紀錄片,採訪了當時參與新電影的影人,至今這部紀錄片已成為國內外硏究台灣電影的重要作品。2015年釜山影展二十周年,策劃了「亞洲電影的力量」單元,邀請亞洲十個國家的導演拍攝自己國家當代電影的發展。於是蕭菊貞又應邀拍攝了《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這部紀錄片,紀錄台灣電影從2001年最谷底的垂死邊緣如何在2008年創造戲劇性的反彈,而現在又遇到了什麼樣的抉擇?大師們如何再創高峰?年輕導演如何给自己爭到機會?電影如何面對台灣認同問題?如何吸引觀眾?
蕭菊貞紀錄的不只是台灣電影的現狀,也是電影中的台灣。但影片受限於時間長度,無法將這些電影人分享的故事豐富完整的呈現出來,希望將《白鴿計劃》和《我們這樣拍電影》兩部紀錄片的第一手訪談彙整,讓這群台灣電影人的不悔熱情和電影之外的真實人生留下紀錄。更希望這些內容對於想了解台灣電影發展的朋友們,提供一個回看的路徑與軌跡――
橫跨老中青四代、51位電影人,分享他們不同階段的創作故事,走過了電影的繁華、凋萎,與迷茫。感動人的,還是回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熱情。
■ 再沒有一本書可以如此全面呈現台灣電影自1983年以來的歷史軌跡,也再沒有一本書能讓讀者如此親近這段台灣電影歷史的溫度。那是台灣電影人的友情、敬意、挫折、膽量與志氣混和的一種熱,也是台灣電影最迷人的風景。——林文淇(前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
■ 我真心感佩菊貞認真為過去三十年的台灣(人文)電影留下了深刻動人的肖像紀錄。此豐碩成果足以成為後人欲理解這段台灣電影歷史發展時絕不可或缺的文獻,更是任何講授這段臺灣電影史絕佳的參考書。——李道明(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教授/系主任)
■ 很高興看到菊貞再接再厲的把所有訪談紀錄結集出版,以文字立傳。紀錄影像與文字並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兩者對照觀看與閱讀,更能看出台灣電影輝煌與幽微之處,相信這是另一個台灣奇蹟!——陳儒修(政大廣電系教授/系主任)
■ 台灣電影是這樣一代代交棒與傳承下來,成為島嶼的精神寶藏。
謝謝這本書記錄了這些電影人的思索與掙扎、困頓與夢想——也許這些文字的光和熱會如同一部好電影,啟發某個讀者去拿起攝影機,拍出屬於下一個世代的好電影。——張鐵志(文化評論人)
■ 這是一本關於歷史、記憶和夢想的台灣電影人實錄!吳乙峰導演說,『我不相信有一個社會的人民會不想看自己的故事。』這真的是一本關於台灣的書。——何瑞珠(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