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福:環保三十周年中區慈濟志工口述歷史

· 環境保護口述歷史系列 Book 1 · 經典雜誌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Ebook
364
Pages

About this ebook

【上人開示】
環保初心 世代傳承
 
今(2020)年是慈濟環保三十年,還記得三十年前的8月23日,那天我人在臺中,清早要到妙雲蘭若去拜見我的師父(印順導師),車子經過一個夜市場時,一陣風把地上的紙、塑膠、紙板吹起,垃圾就這樣撞上擋風玻璃,坐在副駕駛座的我,嚇了一大跳。
所以那一天晚上,我到新民商工演講(吳尊賢社會公益講座)時,就把早上遇到的那一陣風,這一堆垃圾的事情,重講一遍。我告訴大家,人說臺灣是寶島,而我說臺灣是淨土,如果有心來整頓,一定可以整頓得比現在更美,但是這需要很多人的力量。諸位,你們可以鼓掌的這兩隻手,就可以做什麼?垃圾分類啊。我希望我們大家,共同來一個呼籲,要如何呼籲?
來呼籲消滅垃圾的推動。
這個因緣,大家聽見慈濟、看見慈濟、了解了慈濟,所以會員、委員就這樣不斷地手牽著手投入慈濟的隊伍來。很感恩那一年的演講,的確是結了不少緣,慈濟人也就這樣出來,那樣的過程都一直感動著慈誠、委員。每一次我要到哪裡去說話,他們事先都要去清掃。
從那一天呼籲做環保開始,「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我們做到了。三十年前不經意地呼籲,三十年後的現在,環保已經成為國際大事,慈濟人做出來了,在全球十九個國家地區,有逾十一萬位環保志工,人人都是以臺灣為典範,環保做得最好就是臺灣。
臺灣無以為寶,以環保、善與愛為寶,這都是因為有一群環保菩薩的付出無所求,真正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他們做出了典範。這一萬多個日子裡,菩薩沒有停歇過,天天如一日,沒有上下班的打卡,一大早天未亮出門,晚上做到摸黑回家,很多人連過年過節都沒有停歇,還要再去環保站打理打理。這就是慈濟人,那一種無私的大愛,無價的付出。
大家為師父一句話而做,不怕辛苦,不分早晚,天未亮就做,天天都這樣做。為了讓環境永續,都是自假自費、全年無休地投入。所以我說,真的是師父欠大家的人情債,欠大家的情很多,我生生世世都還不完,只好生生世世、心心念念、年年月月都是跟你們說感恩!我們要保持著生生世世同行菩薩道,我們的緣是結很深,是永遠不會斷,所以我很感恩啊!
期待每一位慈濟人總是莫忘那一年,三十年前,環保意識在臺灣民間還未普及,如果沒有那一群投入的志工,就沒有今天的成果。2010年,環保推動二十年的時候,我行腳到全臺大大小小的環保站,向志工感恩,也要大家挺腰說環保,向社區居民宣導「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的觀念,鼓勵人人珍惜物命,確實做好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
後來我又說「忍痛教育」,為什麼呢?因為2014年6月,我行腳到高雄大寮環保站的時候,正好有一輛環保車回來,我走過去看車子倒下來的東西,有垃圾、廚餘,還聞到回收物沒清洗乾淨所散發的臭酸味。我很不忍心,也很捨不得,到了高雄分會後,就跟環保菩薩們說「忍痛教育」。
教大家要婉拒民眾未做分類、夾雜不可回收物的垃圾,維護環保站的環境衛生,也保護自己的健康。大家很為難,覺得這樣是拒絕民眾的好意,會中斷民眾的愛心;我告訴他們,有愛心也要有智慧,要適時開導,讓民眾得到教育,而非長年累月養成不分類的習慣。所以說要「忍痛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淨化人心,帶動正確的環保觀念與行為,讓民眾增長道心。
我們不只是為大地做環保,還要帶動人心環保,習氣就像一堆未分類的垃圾,需要用心分類,可用的加以珍惜,不可留的就要即時清理乾淨,做好心地環保,不能養成不好的習慣;人生短暫、無常,沒有辦法讓我們慢慢改。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沒有做好,將來要改善資源回收分類的型態就很困難了。
時間累積過來,我們一直一直宣導,社會人士也都了解,大家都有經驗,家家戶戶懂得分類,資源就乾淨多了。從三十年前的那一群人,一直到現在所有菩薩愛的累積,期待著這一分愛是無量無邊,但願愛的能量凝聚更大、更廣。這個時候,就是又要大提倡的時刻了。
每一位環保菩薩都有豐富的生命故事,都值得說出來,記錄成書,留下歷史紀錄。這不是要炫耀,是要為我們生生世世留歷史,成為後人的學習典範。大家要知道,每一本書都可以度人,慈濟這一部大藏經不能沒有你、我在其中。
未來的社會是年輕人的社會,現在年輕人各有事業、學業,以後誰來整理環境?誰來愛惜資源?這都是我們要多教育,看能不能帶出更年輕的志工,投入環保工作,不是為了錢,是為了替後代子孫造福、植福,為了清淨大地。
環保今年已經三十年了,大家最近都是一直在做宣導教育,試著要把做環保,從內心的歡喜,與外面的價值接軌,希望能讓環保亮點更多一點,讓更多人能看得見,不為什麼,單純只是為了環保教育。
今生為子子孫孫教育下去,來生我們還有一個很健康的天地,氣候是調和的,大地還是有豐富的五穀雜糧。期待我們的生活無慮,來生來世還可以這麼富有的大地,還是清新的空氣,要從我做起,每一個人從我做起,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
 
彙編自1990年8月23日臺中新民商工「吳尊賢社會公益講座」開示、《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四年秋之卷》第580頁、2020年7月27日至9月14日證嚴上人志工早會開示、「2020年全球環保幹事精進研習會」8月23日圓緣開示。
 
 
【推薦序】
菩薩覺有情
文‧林佳龍(前臺中市市長)
 
2020年是世界地球日五十周年,也是慈濟推動環保三十周年,人與自然依存關係密切,慈濟基金會也在這一年透過各項活動邀約社會大眾了解環保與氣候變遷、地球永續發展的關聯。臺中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為環保三十口述歷史紀錄的出書,也讓佳龍想起三十年前,證嚴上人應邀到臺中市新民商工進行「幸福人生」講座時,呼籲「請大家把鼓掌的雙手,用在撿垃圾、掃街道、做資源回收,讓我們這片土地變成淨土;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三十年後的今天,全球已經有一千八百多萬人次響應,投入環保志工的行列。
近年來,全球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與大自然反撲,特別是2020年的COVID-19疫情擴散全球、澳洲森林大火等,無不在提醒人類應該去正視自己對於環境與世界的作為。如何轉危為安,是我們的共同課題,世界各地有許多為環境獻身的志工團體、保育中心,慈濟大家庭也在上人的帶領下,透過具延續性的環境活動,引起更多人們關注環境議題、響應環境保護,正視自身與環境間的相處之道,如同上人所說,期許人心虔誠,愛心凝聚,透過每一個人的力量去改變,減輕地球的負擔。
記得晨起時的《草根菩提》節目,許多慈濟家人在天未亮之時即默默在各地環保站從事環保分類工作,以實際行動實踐上人的法,一人雙手,匯聚百手、千手的力量,點滴成就現在的慈濟志業,這樣守護地球的心志,令人感動與敬佩。我們常說拯救地球,其實拯救的不只是地球,而是自己,因為最後需要依靠地球支撐下去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萬物。
慈濟除了環保志工的投入外,也在各項建設或是生態保育中融入環保概念,以愛護環境大地為優先考量。與地球共生息也是環保的重要環節,佳龍在臺中市長任內,在四年內種植了逾五十萬棵樹,在閒置公有地、裸露的山坡地、海岸及河口等地點種植原生樹種,解決因都市快速擴張所引起的水災及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並建構城市緩衝綠帶,盼維護生態與提升生物多樣性。
2018年舉辦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期間,我們也決定以「花現 GNP」為主題,以臺中的地方特色為主軸,強調綠色(Green)、自然(Nature)與人文(People)等核心價值,充分展現花博重視「生態」,強調跨物種、跨文化「共生」、「共好」的精神,盼生態保育深化為對這片土地的永續關懷,構築人類與自然間的共好未來。
環境保育包羅萬象,其實就從意識到自己對環境與土地的責任開始,我們也從周遭開始落實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佳龍在交通部推動兼顧綠色價值,包括國道紫斑蝶保護、中部石虎路殺預警系統、墾丁陸蟹產卵保育等都是指標性作為,盼生態保育讓道路更有溫度,以後動物在路上將不是被路殺,而是祝福。
《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是三年前慈濟歲末祝福的主題,佳龍記得當時上人說,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天下慈濟人都是以大愛共同作伴,人人都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落實佛陀教育,力行菩薩道。上人很堅持:「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環保」就是從自己足下的那一片天地開始,邊做邊學,向外推展。
「大愛共伴有情天」,從跨出第一步開始,用寸寸愛鋪展寸寸道路,「寸步鋪路護大地」;保護大地,需要天下人共知、共識,還要共行,以實際行動落實節能減碳,感恩慈濟家人在地球每個角落辛勤努力環保工作,共同讓世界因此更加美好。
適逢今慈濟臺中人文真善美志工為環保三十口述歷史留下紀錄,能夠為此寫序,是我的榮幸。與上人一起實現永續全球環境,為環保要惜福再造福,與這片土地連結共生共好的夥伴關係,留給下一代更美好的未來與祝福,也是我們共同的期盼。
 
 
善護念的環保菩薩
文‧張皇珍(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三十年前,證嚴上人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邀請,在臺中新民商工社會公益講座中,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提倡美麗寶島、惜物、愛地球的觀念,啟動慈濟人資源回收的腳步,也加速臺灣資源回收的推動。
三十年來,慈濟人以柔和卻無比巨大的力量實踐環保,每天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慈濟志工都是菩薩,以善心善念感動周遭的人。「慈悲生智慧」、「利他佈福德」,實踐真善美的大愛循環。  
109年9月25日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文史處師姊、師兄到我的辦公室看我,希望我可以為慈濟環保三十周年專書寫序,提到這是臺中慈濟志工的建議,聽聞欣然接受。我曾任臺中市環境保護局局長四年多之時間,那段期間是臺中市環保資源回收制度實施之初期,篳路藍縷,有臺中慈濟環保志工大力協助及響應,才可以締造全國第一的績效。
「環保三十周年中區慈濟志工口述歷史」十六篇訪談紀錄(註),如證嚴上人所說:「人人都是一部大藏經。」每一篇都非常精彩感人,每一位的故事不同,都有令人感動及學習之處,他們每一位都有無比的毅力,小人物發揮最大的力量,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貢獻都功不可沒,他們真正是「善護念的環保菩薩」。
看到書中好幾篇訪談紀錄內容提及臺中市資源回收及廚餘回收,當時慈濟環保志工就是我們的夥伴,我們有共同走過的路,一回首已經二十年。因此我首先來分享當時臺中市如何規劃推動,並以數據成果表達最高的謝意。
我於民國71年起就在衛生署環境保護局服務(環保署前身),迄今已三十八年,見證了慈濟志工對環保的貢獻。
二十多年前全國垃圾處理場(廠)不足,垃圾大戰時有所聞。資源是放錯位置的垃圾,環保署第一任署長簡又新於民國78年推出外星寶寶,開始宣傳資源回收觀念,當時中央資源回收制度尚未完備,地方還沒有資源回收車,所有的資源都和垃圾一起丟到垃圾車。證嚴上人在三十年前就看到問題,鼓勵慈濟人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將心動化為行動、愛臺灣救地球。
二十年前,九二一地震後第二年,也就是民國89年1月12日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商調至臺中市擔任環保局局長,當時張溫鷹市長考量臺中市經常有垃圾抗爭事件,希望我發揮女性、專業的特質,和地方進行良善有效的溝通,同時將在環保署的經驗帶到臺中市,並進行長遠的規劃,將臺中市打造成環保城市。臺中市在民國88年有八個行政區,二百一十四個里,約九十萬人口,每日垃圾量約一千二百七十八公噸,文山焚化廠於85年開始處理垃圾,但是處理量不足,因此每日仍有六百二十四公噸垃圾須掩埋處理,每到天乾物燥的冬季,掩埋場偶有火災發生。我到任二至三個月即發生掩埋場火災事件,也造成當地里長里民抗議。俗話常說「不打不相識」,也因此讓我和當地幾位里長深談溝通,體會當地居民的無奈及委屈,也由於他們的督促、要求、給我具體的意見,讓我在最短時間可以接地氣,和當地監督委員會成為夥伴關係;也因此下定決心,積極推動垃圾減量、回收再利用、逐年減少生垃圾掩埋量。
臺中市是在民國88年辦理全面實施「強制垃圾分類」,89年7月1日起即分二階段推動廚餘回收工作,於91年率全國之先,在北屯成立寶之林家具回收展售中心,並且自91年7月1日起率先全國公告廚餘為回收項目。
    廚餘回收在當時為首創,考量熟廚餘、蔬果生廚餘產出源及再利用方式不盡相同,應有多元不同的規劃。當時,廚餘堆肥廠尚須克服場地、設備技術評估以及經費籌措等問題,廚餘養豬雖然可以有效消化,同時降低養豬戶成本,但畢竟不是最好的方式,也無法解決果菜生廚餘的再利用問題。因此我於92年開始規劃臺中市螞蟻雄兵廚餘堆肥示範計畫,希望透過螞蟻雄兵計畫,每一位市民參與投入,發揮最大力量及成效。當時我的想法是,鼓勵百萬市民動手將廚餘變黑金(堆肥),參與民眾將每日產出的廚餘,利用小型廚餘堆肥桶,自己動手產製有機堆肥,再自行使用於庭院的花草樹木、或自家附近的行道樹、鄰里公園等,庭園也可以變得更加綠意盎然,讓居家環境品質變得更好。市民自己動手,過程100%參與,動手做環保化,甜美的果實及綠意會帶來愉悅的成就感,環保可以更生活化、更普及化。
因此,我們從輔導社區開始做起,也獲得許多社區及民眾的支持及響應。黃元杰師兄也在94年起開始響應,請官杏枝老師指導,甚至成立臺中志業園區廚餘屋。每每我到社區了解實施成果,看到的都是愉悅的笑容,北屯有一社區還種了許多漂亮的茶花,也送我一株帶回家種在陽臺上,這也應證了上人所說「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樂」的一句話。
臺中市廚餘回收於92年完成全市一百二十條一般家戶垃圾清運路線全數收運廚餘作業,及八百六十四個社區配合實施廚餘回收工作,每月平均之回收量達二千五百公噸,廚餘回收績效更為全國第一,有效達成有機廢棄物減量之目的。
四年之間,每日垃圾量降至四百七十二公噸,垃圾掩埋量由每日六百二十四公噸降至二十三公噸,每人每日垃圾量更在88年一點一公斤降至92年零點四七五公斤,資源回收率達至34.2%,108年資源回收率高達60%。(我於89年1月12日至93年4月26日期間擔任臺中市環保局長的統計數據)提出這些數據,主要是表達我的感謝,初期蓽路襤褸,現已成全民共識。不僅是臺中市,臺中縣及中部縣市的資源回收環保工作都有相當的成果。截至108年底,慈濟臺中區有四十一個環保站,六百九十九個社區環保點,七千八百八十四位環保志工,在所有的環保活動、社區學校宣導活動都有慈濟志工的身影,不分彼此,不為自己,只為環保。
如臺中國小老師邱淑姿師姊(註)受到上人鼓勵弟子的話「合抱之樹,始於毫芒」,放下癌症標籤,把握奉獻的機會,圓滿「一千場環保宣導」的大願,開始再一千場的承諾。109年雖然受到COVID-19的衝擊,宣導活動場次也受影響,卻持續社區回收工作。
臺中黃元杰師兄小時困苦,努力改變宿命,婚後跟著大姊做滷味,後來自立門戶,也很受歡迎。和太太參加資源回收後,身體舒暢,進而戒掉抽菸、嚼檳榔的壞習慣。為了落實及確實執行,甚至放下滷味的事業,全力投入資源回收環保的工作。85年受委任成為中區環保組副組長,88年8月配合臺中市環保局強制垃圾分類,每天清晨四點半,天未亮時,出動一百零四位環保志工隨垃圾車宣導民眾配合。我還記得當時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必須按月統計社區、學校、清潔隊資源回收的數據,並加以統計分析;當時慈濟中區環保組總是最認真、數據正確。黃元杰師兄做環保過程中,永遠歡喜心、誠信是不二法則,散發正面能量,才能獲得大眾社會的肯定及參與。
南投林金國師兄在草屯發揮創意出錢出力興建「南埔回收站」,把回收的資源充分再利用,如以回收水壺懸掛成兩排,象徵福氣很多,廢棄的彈簧床作為環保站圍牆,利用回收塑膠桶收集雨水  成為南投社區環保特色,受到環保局及居民高度肯定。當完工時,附近草屯、社口等都已有環保站,擔心配合的人不多,他的太太說「只要我們好好地做,志工會自己來。」果然,他們的用心、巧思及熱誠,口耳相傳,志工真的多了。三十年來秉持的就是歡喜心,全家做環保,幸福又美滿。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柯國壽師兄(註),當兵前,當學徒﹑學做黑手,和哥哥一起創業開工廠。婚後,兄嫂吵著分家,生活壓力排山倒海紛湧而至,經常把太太當作出氣對象,暴力相對。加入讀書會﹑撿垃圾、載回收物後,受到姑婆的關懷及感召,發覺慈悲及愛的力量,真心懺悔,徹底改變。他坦承面對﹑誠實待人,將自己在家暴力最不堪的一面說出來,這是最不容易的事。他從資源回收中領悟惜福愛物及感恩,如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進而影響他人做大愛,願意給更生人機會,進校園反毒。這是多麼不容易啊!
黃陳淑惠師姊則是長年出錢出力﹑以熱食溫暖大家的心,看到大家吃得很滿足,就很歡喜。他們環保站是接引菩薩道場,讓慈濟照顧戶一起加入做環保,除可以吃飽不受凍,也成了心靈避風港,甚至改變了家庭。在2009年罹患猛爆性肝炎,上人的三求三不求願力,給了她很大的鼓舞。不為自己求健康﹑如意﹑減輕責任;但求精神敏睿﹑毅力、勇氣及增加力量。黃陳淑惠師姊凡事感恩﹑不怨天尤人,懷著如果不做,再也沒有機會結緣的心態,繼續環保布施。這樣的精神及意志力,菩薩也感動了。
七十二歲的環保幹事林秀鳳師姊,自三十年前聽到證嚴上人在臺中新民商工社會公益講座中,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當晚便投入環保志業,沒有一天不做環保,環保已成她的DNA。她在臺中健行路開一家理髮店,她說白天賺的是世間財,晚上是功德財;她從做環保找到生命的價值,人生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地球已經變乾淨許多。
除了以上六位慈濟環保志工,還有十位口述訪談紀錄,每一位的人生精華,三十年都有深深的環保印記及動人的故事。他們共同的特質就是樂觀﹑感恩、惜福﹑毅力及永不放棄的精神;他們都不是大人物,卻都是以自己一生成就環保的大英雄。
他們是「善護念的環保菩薩」! 我在此致上最高的敬意!
 
註:「環保三十周年中區慈濟志工口述歷史」十六篇訪談紀錄分別收錄於《拾福》、《惜地》兩書,並先後出版;邱淑姿、柯國壽皆收錄於《惜地》中。
 
 
做環保的手,守護地球不退
 
文‧顏博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多年前,證嚴上人在高雄靜思堂主持的一場歲末祝福裡,有許多環保老菩薩出席。在上人為眾發福慧紅包時,老菩薩們一位位隨著佛號上臺,那一雙雙長滿硬繭的手,往往拿不住上人給他的蠟燭與福慧紅包,好幾位掉到地上。上人看到此景,接下來便細心地先牽住老菩薩的手,再把蠟燭與福慧紅包放進一位一位老菩薩的手心。歲末祝福後,上人既感動又讚歎,一雙雙老人家的手很僵硬,是一個個由年輕到老,為家庭、為生活,終日勞祿的生命印記;「那雙手,做了一輩子的事,現在又來做環保,那雙不曾休息的手,幾十年來,在生活中創造多少奇蹟,真的是萬能的手!這些手,是最美的手,也是最寶貴的手。」
上人對環保菩薩的感恩、疼惜與讚歎,是最真摯動人的師徒之情。上人感恩環保菩薩,從三十年前上人用「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這句話帶動資源回收,便將上人的話聽入心,「對師父行」力行環保不懈。上人疼惜環保菩薩,為了做環保,不論年紀、不畏艱難,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修行、磨練,毅然守護地球不退。
上人讚歎環保菩薩「彎腰做環保,挺身說環保」,讓慈濟環保志業從臺灣起步,撒播善種子到全世界,截至去年底,有十九個國家地區設置超過一萬個慈濟環保回收站、點,逾十一萬環保菩薩,為守護地球,在這些環保站裡,走進街頭巷尾日日忙碌著,形成最動人的「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環境永續的循環典範。
記得在還沒回來基金會服務之前,我在新竹科學園區,科技業工作繁忙,不少高階主管喜歡打高爾夫球或游泳做為休閒健身的活動,我是把做環保當運動,週日一定到社區附近的「千甲環保站」做志工;2015年開始,擔任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董事,感恩上人鼓勵我常回精舍隨師,我和師姊慈竑就固定安排在每週六回花蓮隨師,晚上一定趕回新竹;週日早上八點多,依然到千甲環保站做環保,這樣的習慣一直維持到我2017年離開新竹。之所以如此恆持,一方面我認為環保是最有意義的運動,另一方面,是被這些環保菩薩所感動,自然想去。
千甲環保站是新竹市68快速道路橋下的環保站,一週只有週日或週六集眾資源回收,高架橋下的環境,橋中有縫,雨天還得避開下雨區,時不時橋上有大卡車經過的躁音,環境相當「幸福」,然而環保老菩薩們每到週日,總是一大早就到環保站;印象很深的是一位楊師兄,當時他已經八十幾歲,若沒有人載他,楊師兄會獨自步行四十分鐘來環保站。他溫文儒雅話不多,總是靜靜地做環保;話少的他,最常說的是「跟著師父做就對了」、「聽上人的話,一定要做環保」。有時候,我因為工作忙不過來,請假沒去,下一次在環保站見面時,楊師兄會關心地問:「很久沒看你來環保站了?你好嗎?工作忙也要照顧身體……」,那分真誠與溫暖,彷彿環保站是一個大家庭,我是楊師兄的家人一般。
還有林德光師兄,為了載科學園區的環保物資,自掏腰包買貨車、親力親為資源回收,也一路上耐心陪伴大家做環保;還有千甲環保站首任環保站站長謝梅桂師姊,她擔任清潔工作,獨力撫養女兒成人,自己的生活清平簡單,做環保則是全心專注,而且逢人就說慈濟,是臺灣女性堅毅勤樸的縮影……
環保菩薩們彎腰貼近大地,難拾能拾(回收物)、難聞能聞(髒與臭)、難行能行(推環保),尤其那分追隨上人,拳拳服膺的行動、秒做分類的敏捷身手,深深讓我感佩;我回到花蓮後,時間上無法再去做環保,但每次和環保菩薩演講分享,是讓我最親切、最歡喜的事,也推進著我不斷地將環境永續、地球永續的觀念與方針,日日用心,論述推動。
《拾福:環保三十周年中區慈濟志工口述歷史》這本書,收錄林秀鳳、李前英、洪妙禎、曾欽瑞、黃元杰、陳淑惠、林金國、林桂香等八位臺灣中部地區環保志工的故事。他們有的是親耳聽到上人呼籲後,回家就開始投入環保,也有的是受志工精神啟發而共行環保。他們是全球環保志工的縮影,都是不在乎付出多少時間體力,不管回收物變賣之後能換成多少善款,即使必須自掏腰包付油錢、餐費,也甘之如飴。因此,藉由本書的出版,我要向全球環保志工表示誠摯的感恩。
 
而這本書的誕生,還要感恩中區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他們將環保志工動人故事的口述歷史,在慈濟基金會文史處輔導協助下,完成編採輯錄進而付梓,非常不容易;不但體現「用心就是專業」,更做到 上人「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的期許。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路者行也」,臺灣的環保路,在世界演進的浪潮中,有耀眼成績,也有來不及的急迫。做環保的手,是最美的手,敬以此書,向全球慈濟環保菩薩致敬,更希望透過本書,帶給更多人心靈的啟發,成為環保志工的一員,一起守護地球永續平安。
 
 
地球的貴人
文・何日生(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文史處主任)
 
佛經裡曾經有一故事,描述一隻小鳥看到森林大火,當所有森林的猛獸都拼命的往森林外逃跑,只有一隻小鳥,飛到河邊,銜著一滴一滴的水,來來回回地要澆熄森林大火。這故事聽來總是讓人覺得不自量力,一隻小鳥,一滴水滴,怎麼能澆熄森林大火?這故事的發展是,森林大火果然熄了。因為小鳥的虔誠感動了天神,天神降下一場豪大雨,把森林大火給熄滅了。
這故事何只是神話,它是一個傳奇。它是古代的傳奇,也是當代的傳奇。
一群慈濟環保志工,為環境,為地球,用雙手回收物命。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或老師,或小工,或美容師,或單親家庭,或做小生意,他們的生命可以平凡無奇,但因著一念善心因緣,加入慈濟環保資源回收,用雙手守護大地,珍惜物命,改變地球命運,也改變自己的生命。
如同美髮師林秀鳳所說:「做環保,不但可以保護地球減少污染,做地球的貴人,更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秀鳳師姊早年離異,一個人撫養孩子。離婚多年後,兒子結婚了,她請先生參加婚禮,還坐主位。她謹記上人的教導,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老公病危,秀鳳仍然惦記著,請慈濟人幫他助念,為他送行。一張美髮椅,一顆真純的心,一雙手,書寫秀鳳不凡的人生。
慈濟的環保資源回收,給予類似秀鳳這樣遭遇人生重大挑戰的人,超越苦難,締造幸福的人生。回收資源,回收自信,地球清淨,心也清淨。這是環保站許許多多小人物所締造的生命傳奇。
慈濟環保志業號召數十萬全台志工投入「愛地球,愛物命」的永續工程。
是什麼力量讓這些志工能棄而不捨從事環保?他們內心的動力是什麼?
做環保,不只是資源回收,環保的本質是建立珍惜物命的生命觀。當你認知物質有生命,你會不由自主的愛上這些生命。所以慈濟環保志工不是在回收場才做回收,他們只要在路上看到一只寶特瓶,都會停下來,撿起來。因為看到一個生命被丟在路旁會不捨。這是志工真實的感受。不由自主,覺得過不去。就像看到一個孩子在路旁躺哪裡你會去把他扶起來。高雄環保志工告訴我,她的母親在從鄰里回收一堆堆瓶瓶罐罐放在家裡,半夜還爬起來做分類,沒做完心放不下。做環保都有一種不捨的感受,不捨這些回收物沒有適當的被歸類,被整理。就像尋回一個的生命,需要被關愛,需要被好好清潔、修飾。這就是環保志工對待物命的心境。
這種心境運用在生活中,就會珍惜每一樣物品。不會輕易丟棄,不會輕易浪費。所以從回收到減量,從減量到不使用一次性的物品,不會用後即丟。這是一種將物質當生命對待的生命觀。正是這種生命觀,使得環保志工終身從事回收,從六十到七十,從七十到八十,至死不休。甚至臨終了,問他要去哪裡?他們會說,乘願回來,再做環保。他們內心正是經歷與諸多生命交融後的喜悅,這喜悅轉化人的生命。因為做環保,他們一直活在愛中。
所以為什做環保能改變人的命運?
因為一個愛生命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樂觀的。一個每天都在拯救生命的人,他的生命一定充滿亮麗與幸福。拯救人的生命功德很大,拯救物質的生命功德一樣大。環保就是在拯救物質的生命,一個寶特瓶回收可以再使用,可以延長物命,這就是在拯救生命。一個把物質都當作生命疼惜愛護的人,對於人的疼惜與愛護自然更加深刻。這說明為什麼很多環保志工在做資源回收之際改變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每天都在啟發內心的愛與慈悲。這說明秀鳳有心量能原諒前夫;這說明為何前英師姊在老公家暴,外遇,負債,她仍然不離不棄,孝順婆婆,顧好整個家庭。她的內心有飽滿的愛與慈悲,這慈悲讓她具備力量承擔這一切的不幸與委屈。這種從珍惜物命所啟發出來的愛與慈悲,讓妙媜老師孜孜不倦卷地推動靜思語與環保教學,也得到三任總統的表揚。
活在愛中,讓人的心不被身體的孱弱所困,所以瑞欽師兄年過八十,身體欠佳,仍然繼續做環保。因為在持續的愛護生命歷程中,人自然能保守堅韌的心靈,不會被外境所囿限。身是身,心是心,心主宰感覺,弱而不憊,病而不苦。心靈力永遠能超越身體與物質的綑綁,讓人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自由。
如同桂香師姊從事環保之後,就不再為先生的早逝而時時哭泣。她重拾信心,因為即便愛的對象不在了,但是愛的能力仍然具足,只是暫時被我們遺忘。一旦投入珍惜物命,愛護生命,又重燃內心本自具足的愛與慈悲。慈悲與愛所鍛造的心靈力,也引領桂香師姊面臨親弟弟的無常與兒子的病痛,能無怨尤,一一的超越。心靈力超越外界的際遇,際遇是被心的能量所決定。心靈力來自慈悲與願力。遭逢不幸,正是發大願的時機,這是桂香能在逆境中尋回幸福的關鍵。
心是命運得主宰,不是命運的奴隸。所以證嚴上人才說:「要運命,不要命運。」心能主導命運,就必須具備慈悲與愛。慈悲與愛是強大心靈力的泉源,這是為什麼環保志工經常活在定中,無論是順境、困境,無論是生老或病死。
一位環保志工老菩薩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正面對生命的終結。年輕的志工經常來陪她。一天,年輕志工進到病房陪她,隨口就說:「老菩薩,妳要什麼時候走?」慈濟人不太忌諱談死亡,這種閒聊很自在。老菩薩回答說:「都可以啊,選個好日子就走。」年輕志工說:「喔,對了,今天志工早會上人有說,今天是天公生,今天是好日子。」老菩薩一聽,「喔,今天是好日子,好,那我走了。」她躺下來,一會兒,老菩薩就往生了。
曾聽說,淨土法門一心念佛,預知死亡之時。一位資深記者跟我說,他朋友的母親一心念佛,一日這母親跟兒子說,某某天她就會離開。兒子以為母親隨便說說,但那一日到來,母親果然走了。這是修淨土的功德。
慈濟環保志工老菩薩,在長年的愛惜物命,守護生命的歷程中,不但修得生死自在,還來去自如,說走就走了。何以如此自在?因為心中有愛,乘願再來人間,接續愛。這種生命的覺悟,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這正是慈濟宗修行人,從利他到覺悟永恆的生命歷程。
 
【出版緣起】
《拾福》──智慧又修福
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文史處
 
自從證嚴上人在臺中新民商工演講呼籲聽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當日在臺下聽講除了臺中在地人,也有來自外縣市的慈濟志工和會眾,許多人深受感動,回家後就開始身體力行。
三十年來,慈濟志工做環保,隨著時代變遷一步步成長,從開始的資源回收,深化為清淨在源頭的簡約生活態度;從個人實踐,提升成社會環保運動的宣導與帶動;從臺灣拓展至全球十九個國家地區。
慈濟基金會文史處為感恩志工的付出,同時留下他們這些年累積下來的珍貴經驗,規劃《拾福:環保三十周年中區慈濟志工口述歷史》專書,以中區為起點,訪談在三十年前的演講中,聽見上人呼籲,回家後就投入環保,並在鄰里間開枝散葉的「先行者」;追隨先行者的腳步,繼而在社區帶動與推廣的「共鳴者」;以及默默投入,不遺餘力的「小螞蟻」。
「拾福」意涵,出自上人對志工的勗勉,期待人人感恩天地恩德,只要四季調順,大地即能隨時出產糧食穀米,使萬物繁榮;也要感恩大地承載天下萬物,供應資源,應珍惜使用。同時也叮囑,人類對大地已是過度開發,追求享受而不斷汰舊換新、鼓勵消費也大肆浪費;慈濟人惜福惜物,不在意這是廢棄物,人丟我撿──他「丟福」,我「拾福」,即是修福。
至於八位訪談人選的產生,是透過各社區的志工組隊共識推薦,由人文真善美志工承擔記錄,以具「為慈濟寫歷史,為時代作見證」的經驗值為標準,藉由他們做環保的歷程與經驗,勾勒出慈濟志業和社會發展的交會脈動。設定訪談主題時,先以慈濟志工的生命經驗為主,同時透過慈濟人連結地方事務,藉以增加歷史縱深。中區慈濟志工如何推動環保,屬於慈濟的歷史;個人所見所聞,或涉及社會氛圍、政府政策施行等,則視為時代的見證。
環境保護攸關地球永續發展,是現今全球共同努力的重大目標。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本書口述人物是全球逾十一萬位環保志工的縮影,不談學問、不論地位,只有疼惜物命、守護大地的實際行動,以及充分發揮人身使用權的生命價值觀。期待他們的故事,能帶動更多年輕一輩,共知、共識、共行環保,一同守護萬物賴以生存的地球。

Discover more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