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倫理與國族認同

· OVERSEAS CHINESE HOME EDITION
eBook
103
Pages

About this eBook

從世界主要文明民族演化史比較的視野來看,“遺民”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相當特殊的現象,因為它涉及“政權——政府——文化天下”這樣一個認同鏈條,從而在其中任何兩個環節之間都可能產生某種或正或反的關係,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堪稱獨特的“文化標識性”人物與事件。比如司馬遷創作《史記》時,就把不認同周朝統治的伯夷放在列傳第一位,並且稱讚其節氣,這是表明他對於當時執政的漢武帝的不認同嗎?“二十四史”殿軍《明史》在編修過程中,學者們是否應該為那些不肯出仕清朝的明遺民顧炎武等人立“隱逸傳”的問題上爭辯甚久;再舉近一些的例子,比如在中國近代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的一些晚清民初將領,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編寫的歷史教材中,就有著与此前正統史書不同的地位,有些人在《清史稿》的評價標準或者民初遺老筆下屬於“逆臣”,在民国方面卻因為臨陣“起義”支持民國建立而成為元勳功臣,後代也多加優撫照顧;,這一般是對於為建立自己政權犧牲的人才贈予的名號,比那些只是不與當時污濁政權合作的“遺民”還要高幾個等級,這其中不是也折射出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政權視角下“遺民”的不同內涵?由於本書第六章以及附論“台灣的政治‘遺民’問題”要專門討論這一歷史心理對當今台灣現實政治的影響,此處暫時不予展開,而只從純粹的歷史學角度來討論遺民問題的起源及其政治歷史意義。

About the author

北京大學政治博士,歷史學家,歷史教授。喜歡環遊世界,從事歷史出版工作多年,對於歷史事件有深刻獨特的見解。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re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