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10月號/2019 第408期

· 文訊雜誌
Ebook
196
Pages

About this ebook

一本書是一張臉。 不同於「臉書」這個已成當代生活慣常風景一部分的網路社群活動,無數的臉與那張臉代表的 人生碎片,匯聚成一部連查詢都幾乎失去意義的大書;反向地想,在網路上搜尋「Bookface」, 便會召喚出一些有趣的畫面:人們拿著一本封面有張作者或者書中角色的臉或者身體一部分(有 時是一些形狀、線條、造型、色塊)的書,巧妙借位讓自己的臉與身體局部被取代――像是暫借 臉與身體給書中人,將之接引到現實來;這行為、現象本身就印證了那個常見的譬喻:對作家、 設計師們來說,儘管意義不同,書就是他們的一部分構成。

這或也提醒著,書的「物質性」本身,容易隨手取得,卻常遭忽略――若使用一幅畫或海報這 樣玩,反而顯得慎重其事而缺少隨興的趣味。作為身體、存在的一種延伸,那樣的物質性更代表 一種「體驗」,或許也是今天許多讀者、作家仍鍾情於紙本書甚於電子書的理由,那樣的可視可 觸摸(甚至可聞嗅、可拆解)的感受,真的讓人十分篤定一部作品的降生與被擁有了。

當然,要擁有怎樣的身體,在今天,一本書的裝幀設計可說由出版者、作者、設計師共同主張 其權利,每個主體都有對於這個身體的想像、欲望與理解。作為編輯,十多年來也算就近看過各 種想法與立場:譬如作家,有些像量身訂做赴宴服,對裁縫全然依賴信任,期待收到驚喜禮物; 有些則視為作品內容的延伸,不容有意志或詮釋上的歧誤;更有些對於文字內容以外任何有形事 物的代言,頗感困擾。出版社則各據市場直覺、成本斟酌,或有不容讓步的識別記號。而設計師 們作為物質成品的構築者,這幾年間跟市場、讀者興趣扎扎實實拚搏下來,也積累許多實務經驗 與美學實驗的論據――這尤其是我們這一期封面專題希望為讀者們探觸的領域。

這個「文學×設計」題目,說起來算是已在口袋和心裡攥上好幾年,儘管「跨界」如今已不是 新鮮的口號,且這兩個目標、技藝美學、價值感、受眾皆日見分殊的專業,儘管在更久以前已長 期、密切地合作,今日互動也愈來愈頻繁多元,都有優秀人才現身說法;但仍不能說是真正地對 彼此認識,其實仍持續需要更多的交流與溝通,滋養信任與尊重。

這回我們嘗試的,是讓彼此多聽到一些來自對方的聲音。正因二者的潮流時速、時差愈趨明顯 ――我想有些設計師,不見得有機會聽到不同於臉書草率宣洩的,來自作家、讀者的真正心聲, 不論批評或讚美;而出版者、作家們可能也不見得清楚,來自設計師的,超乎想像的高規格高強 度細緻考量。

讓彼此弄清楚各自以為理所當然的情況,或理清關係(至少意識到彼此關係牽涉甚廣的複雜層 面),我以為有助於讓雙方都生出一些體貼。在可能的衝撞與試探之際,彼此並不必然處於雇傭 性質的主從關係,或永恆的對立面。那些在自身位置上,對作品的種種基本考量――還可以多做 些什麼,少做些什麼(或不做什麼),做什麼,怎麼做?也似人間修行,本就可以是對於另一創 作者的(再)認識功課:對方儘管與自身思考、感性取徑不同,表達方式與結果不同,但藉由創 造新的肉身或面目自我省察,並由此感覺充實愉悅的,無非同樣是語言,是時間與美學,是關注 與態度,是自由與限制。

那是每張書的臉,不管帶著什麼樣的表情,都期望被認識的內在。

(丁名慶)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