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文學鬼才芥川龍之介悟覺人性

· 掌上小劇場 Część 2 · 紅通通文化
E-book
315
Strony

Informacje o e-booku

★穿鑿人性的鬼斧神工★
若想明白「小說比真實更真實」這句話,
最好從芥川龍之介的經典短篇讀起。
本書涵蓋了作家生涯初期、中期及後期作品,
從首篇發表的〈老年〉到自我終了前的天鵝之歌〈河童〉,
筆鋒犀利又高雅,始終刻劃時代的病根和社會的煩惱。

本書收錄芥川龍之介從〈老年〉到〈河童〉等十則經典短篇小說。

22歲首部發表的作品〈老年〉,嶄露芥川龍之介過於早慧並把人生看得太透的老靈魂,這樣的靈魂必然需要為其自身生存於世所面臨的種種不斷進行反思與辯證,而芥川的種種辯證化為青年時期至晚年之間一篇篇充滿哲思的小說,精心解剖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自我懷疑、個體在群體之中的難以安頓的矛盾心理、人性依歸與現實抉擇之間的衝突,精鍊迤邐又妙趣橫生,對人生有所懷疑之人必讀!

35歲時的芥川龍之介,已受神經衰弱、失眠症所苦多年,他在自我終了前發表的〈河童〉這部中短篇小說,藉由一個「精神病患」之口,描述了河童國度種種際遇,在人世間飽受煎熬的芥川,使盡人生最後的力氣,描繪出他在異世界找到的寄託,這河童國度莫不是芥川心目中的烏托邦、桃花源。

十則短篇大致依創作時序排列,不但收進早中晚期經典之作,其中更包括〈羅生門〉、〈蜘蛛之絲〉、〈竹林中〉等名作,讀完一遍,將走過芥川龍之介的一生。

☆老年[1914]
──看透人生的早慧,22歲首篇發表的小說。
☆羅生門[1915]
──23歲發表於《帝國文學》,確立文壇地位。
☆鼻子[1916]
──24歲發表於《新思潮》,夏目漱石大力讚賞。
☆芋粥[1916]
──用一碗芋粥,看穿願望和欲望的差別。
☆戲作三昧[1917]
──藝術創作的甘苦,芥川自身心境的流露。
☆蜘蛛之絲[1918]
──一篇佛經說理知名精品之作。
☆杜子春[1920]
──化古變新,仿唐傳奇的警世之作。
☆竹林中[1921]
──1950年國際導演黑澤明將羅生門與竹林中合一,改編成電影《羅生門》。
☆報恩記[1922]
──浪子為報答義賊甘願以身代死,極為動人。
☆河童[1927]
──芥川人生最後的烏托邦、桃花源。

本書特色

◎    重量級文人評論【藝術崇高的天才──話說芥川龍之介……】

◎    生平小傳與年譜【茫然不安的靈魂──芥川龍之介生平小傳與重要作品年表】

◎    生於東京、長於東京的芥川龍之介,一生多數時間都在東京度過;而他的小說經常寄託於千年古城京都。跟著手繪地圖走一段芥川龍之介的人生路徑與筆下旅途【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芥川龍之介文學小旅行】

專文導讀

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  林憲宏


歷來文人眼中的芥川龍之介

不做作,戲謔的樂趣自然橫溢,材料新穎,深得文章要領,感到敬佩。這樣的東西發表個二、三十篇,一定在文壇上獨領風騷。不過,只有〈鼻子〉一篇,恐怕大多數人不會看到,即使看了也不會特別留意吧!希望你不要在意,繼續努力。──夏目漱石(一八六七─一九一六)

老實說,對於他的自殺,我不能理解。我總覺得,再過兩三年,他或許能過得悠然自得。無論學問和智慧,我這個不學無術的前輩,常常請教於他,因此他與世長辭,對我實在是無法估計的莫大損失。──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

像他那樣高深的教養,優秀的趣味,以及兼備和漢洋的學問的作家,今後恐怕絕無了。──菊池寬(「芥川賞」創辦人,一八八八─一九四八)

這個作家好像從書籍之間變出來的,在世上只活了三十幾年,談笑一通,馬上又隱身於自己出來的書籍之間,不再出來。──室生犀星(一八八九─一九六二)

人們被他的颯爽風貌和絢爛才華所眩惑,沒發現深處祕藏的潛質。他的真實面目是悲哀憂傷的,這種人品構成他文學的根柢。把那悲哀巧妙地轉換而訴諸筆端的努力,不就是芥川文學嗎?──佐藤春夫(一八九二─一九六四)

芥川這些作品,因為依往昔的故事描寫舊時代,而被稱做歷史小說。其實它並不原原本本地描繪歷史或歷史上的人物,而是用自己的新思想賦予古故事人物現代化的自我意識。因此,縱然披著歷史的外衣,實際上與現代小說沒有什麼兩樣。──井上靖(一九○七─一九九一)

同一時代的作家,絕少像他這樣為了追求崇高的藝術理想、尋求完美而名符其實地削骨刻肉者。作為藝術家的他,不許自己固著、低迷於一處。始終刻劃時代的病根和社會的煩惱,是個與社會共同煩惱的潔癖生活者。──吉田精一(一九○八─一九八四)

作者簡介

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


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

日本近代小說家、茫然不安的文學鬼才芥川龍之介。1892年(明治25年)出生於東京。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畢業。自學生時期開始創作,短篇作品〈鼻子〉獲夏目漱石讚賞有加。其後陸續發表了〈羅生門〉、〈芋粥〉、〈竹林中〉,以及取材自中國傳說的童話〈杜子春〉,一舉成為大正文壇的新寵兒。他在東京田端的自宅書齋,曾取名「我鬼窟」,後改為「澄江堂」,當時一應文友常在此聚會,包括後來設立「芥川賞」的摯友菊池寬等人。

然而,由於親生母親發瘋,他一生都活在是否會像母親一樣的恐懼中,自1925年(大正14年)起受精神疾病所苦,1927年(昭和2年)在「茫然的不安」中,服安眠藥自盡,身後葬在東京巢鴨慈眼寺。

譯者簡介

侯詠馨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誤打誤撞走上譯者之路,才發現這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喜歡透過翻譯看見不同的世界。現為專職譯者。

Oceń tego e-booka

Podziel się z nami swoją opinią.

Informacje o czytaniu

Smartfony i tablety
Zainstaluj aplikację Książki Google Play na AndroidaiPada/iPhone'a. Synchronizuje się ona automatycznie z kontem i pozwala na czytanie w dowolnym miejscu, w trybie online i offline.
Laptopy i komputery
Audiobooków kupionych w Google Play możesz słuchać w przeglądarce internetowej na komputerze.
Czytniki e-booków i inne urządzenia
Aby czytać na e-papierze, na czytnikach takich jak Kobo, musisz pobrać plik i przesłać go na swoje urządzenie. Aby przesłać pliki na obsługiwany czytnik, postępuj zgodnie ze szczegółowymi instrukcjami z Centrum pomo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