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漢思想家,廣川(今河北棗強,一說景縣)[1]人。董仲舒是一個西漢的儒生。專治《春秋公羊傳》,為今文經大師,與古文孔安國齊名,曾指導司馬遷經學之說。
早年用功讀書,「三年不窺園」[2][3],以研讀《公羊春秋》出名[4][5],與胡母生齊名,景帝時曾任公羊博士,武帝時任江都相和膠西王相。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主張更化善治,「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前德而後刑」,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華文化的社會基礎,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講學的方法是「下帷講誦」,講課時用幕布圍起來,只教高才生,一般學生則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沒見過董仲舒本人[6][7]。他的弟子有出色的,褚大為梁相,嬴公為諫大夫,呂步舒為丞相長史。
董仲舒居家寫《災異之記》,當時遼東高廟發生了火災,主父偃把書上奏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讓學者討論,以為該書譏諷朝政。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當時也在場,他不知這是老師的作品,批評此書是「大愚!」[8]結果,董仲舒被判死罪。後來被漢武帝赦免[9]。被廢為中大夫。以後董仲舒再也不敢宣傳「陰陽災異」了,晚年「居家以修學著書爲事」。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