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13則百年留言
◆2023最新法語中譯
◆致敬1923年初版內頁版面
◆建築師、藝評家專文導讀
◆收錄勒.柯比意親撰第二版序(1924)、第三版序(1928)、
◆勒.柯比意致老師,談論藝術觀的一封信(1908)
「為所有的人」,
找回人的尺度
找回根本的需求,根本的功能,根本的情感,
這就是重中之重,是建築的一切。
勒.柯比意基金會 主席 Brigitte Bouvier
法國在台協會 學術合作與文化處 處長 Cécile Renault(雷詩雅)
藝術評論家 鄭治桂──────深度閱讀
1923年,三十六歲,逐漸在巴黎的文化藝術圈嶄露頭角的勒.柯比意,將他自1920年起參與編輯《新精神》(L’esprit nouveau)雜誌期間發表的十二篇稿子結集,加上〈新建築或革命〉一文,出版了《朝向新建築》一書,最初是對於美感、現實或是因循保守的建築圈前輩與同業們有話要說,希望指出一些(尤其在一戰後的氛圍)能解決社會與人們實際需求的可行路徑,並建立一些有所依據的美學標準--也彷彿以書寫作為他日後以多件更廣為全世界所知的建築作品實踐其理念的超前演繹。
Vers une architecture這部在整個20世紀都不可能被忽視、具有鮮明宣言色彩的先行建築論述經典,不僅是理解當代建築觀念與演化轉折點的重要路徑,尤其是重視機能性的集合住宅--如今那已是百年後我們的都市日常風景了--更像是回溯源頭般憂心提醒,能否對美感與居住環境留心提升,從來都是「人之所以為人」必須持續關注的課題。
而建築師正是能對此做出貢獻,並使作品具有藝術的質感與格局,成為一種純粹的心智創造成果,從而對人們的內在外在都造成影響。
本書展現了勒.柯比意對於建築志業與藝術觀的使命感、熱情,充滿智慧的靈光,只是他的倡議和提醒總帶著一些憤慨與嘲諷,但同時也是向讀者/大眾與建築師們發起衝撞陳腐習慣、搖撼沉睡感知的邀請。
如他在書中所述,建築是為普通人、為所有的人進行研究與服務,這本書也是所有關心居家住宅空間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的生活與社會趨勢觀察筆記--不論是百年前的歐洲或是此刻;尋求身心安頓,創造自己與同代人各種意義上的容身之處,以共同理念為動盪的關鍵時代賦予秩序,對抗混亂,就算僅僅是一件能觸動人心的「美好的事情」,向建築學習,總有什麼可想可做。
有感推薦
建築師、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 姚仁喜
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曾光宗
魯汶藝術花邊教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胡琮淨
漫畫家 建築大叔
文化評論人 詹偉雄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建築寫作者、策展人 謝宗哲、
藝評家、策展人、作家 謝佩霓
(依姓名筆畫序)
勒.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
本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生於瑞士,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
建築代表作品包括薩伏伊別墅、廊香教堂、馬賽公寓、
譯者簡介
林貴榮
巴黎UPA9建築博士,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
台北、巴黎註册建築師,曾任《建築師雜誌》總編輯、
自法國返台,投入建築教育界,持續關注都市及建築理論,
代表性的建築設計作品,包括:巴黎華人文化中心、
建築設計之外,也以建築觀念的傳道為職志,投入文字著述。
為鼓勵優秀建築系學生或畢業生赴法國實習及觀摩,
以建築為一生志業。
詹文碩
1979年生於台灣,台北。法國國立電訊管理學院策略管理碩士、
曾任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蔡英文總統就職與國慶法文口譯,
電子郵件:panzerg07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