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

· 商周出版
5.0
1 review
Ebook
309
Pages

About this ebook

最優美的生命起源敘事,重思人類身為動物的美麗與哀愁

英、美、加、德、義、荷、葡、俄、西、台灣十國授權

BBC、國家地理頻道、動物星球紀錄拍攝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 專文推薦

--------------------------------------------------------------


人類身上有種種高貴特質:擴及卑下者的惻隱之心,不限於同胞而能照顧弱勢生物的善意,足以解析太陽系天體構成和運動、媲美上帝的智力。即便如此,人類的肉體依舊留有低微出身的痕跡,那是難以磨滅的印記。――查爾斯•達爾文


動物起源書寫了人類在這世界尋求定位、為生命賦予意義的故事,

理解與化解人性和動物性的矛盾,我們才能好好思考活著這件事。


這個世界此刻正由不認為自己是動物的動物所主宰;未來的想像也操之在不想要當動物的動物手中。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充滿好奇心、情感最豐沛、最具侵略性也最難對付的動物。然而社會生活經過層層包裹,致使我們認為自己脫離了身為動物的殘酷;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且會思考,是凌駕其他生物的特例!

當我們擁抱慾望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與其他人交談溝通時,我們是人。當我們大口喝水、大塊吃肉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堅持公平正義時,我們是人。然而,這些分際日漸被人忽略,幾千年來,人類並不將自己視為動物,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或許是理智,也或許是意識。人不是動物,人就是人,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重要因素就是「思想」,人類會思考,動物不會!

人類對動物身分的否認,人性與動物性的二元論,從各個層面影響我們生活,包括部落心理、生死觀點,以及人如何對待其他動物,甚至造成了物種滅絕、自然資源耗竭、科技狂想等種種問題,讓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付出相當代價。

本書作者集結科學、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領域的大量論證,輔以四十四張照片,將身而為人的意義寫成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重現人與自然的偉大敘事,抱持強烈的人文關懷,邀請讀者一起「回憶作為動物的可愛之處」,珍惜我們動物身體的體驗,看見其他物種之美。



☆作者的許多提醒,依然是我們這個過於人類中心、過度崇尚理性與科技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而她不時出現的,與一般定見逆反的「驚人之語」,也往往既帶點趣味,又蘊含著發人深省的意涵。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


☆梅蘭妮.查林傑無畏直探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問題:趁還來得及之前,我們要如何重新發現自己的動物本性?如何在這個我們摧毀大半的世界中找到我們真正的定位?每個人都必須自問這些問題。本書就是你這趟旅程的指引。

――英國知名作家與思想家Paul Kingsnorth  


☆博學、優美、值得深思,充滿令人驚奇的交會。對於人類尋路向前的種種壓力做了精彩探究。歷史、生物學和哲學的美妙交融令我神往。

――美國知名生物學家暨創意教師David George Haskell,


☆妙筆生花。承認動物性並非貶損,而是提醒我們在這個美麗卻處境艱難的星球上,人類和各式物種是如何經歷生命並共享其中豐盛的資源。

――美國環境保護主義者暨作家Bill McKibben


☆本書要告訴我們:時空浩瀚,生命燦爛輝煌。氣度恢弘,具挑戰性又充滿希望,美麗又令人憂愁。文采斐然,格高意遠。一本讓我不斷反芻的作品。

――英國知名作家Adam Nicolson


☆在紛紛擾擾的歷史中,我們不斷拿自身和動物相比,從而讓動物受盡苦難,彷彿我們是全然不同又獨特的生物。梅蘭妮這本意義非凡之作則欲翻轉情勢。或許直到近來我們才認知到這是一種傲慢的態度。唯有將我們自己視為動物,我們才能生存下去。本書的精髓正是要告訴我們如何當好動物。

――英國知名歷史作家Philip Hoare

Ratings and reviews

5.0
1 review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