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怎樣才能讓無法身歷其境的人,了解一首音樂呢?最笨的法子,就是請他們讀樂曲介紹或名家評論,什麼寫作背景啦,樂章結構啦,和聲對位的手法啦,看到的人即使為之怦然心動,心動的也並不是音樂的本身;較好的辦法,是請人們讀樂譜,而在心中自己唱出那首音樂來。
森林日記,就是森小教育的「樂譜」;只不過對於這樣一首集體創作,演奏不息的音樂,指揮家只能在中場休息的時候,趕快放下棒子,抓起墨筆,振筆疾書而已。所以它絕不算是完整的記錄,而是許多深具意義和代表性的段落的集合。
在選擇題材的時候,作者是費了一番心思的。主要的,當然是孩子們的活動,但孩子們的活動有著各個不同的層面,不能偏重課程,也不能只是學校生活的點滴。同時,要有師生的互動。教育的主要關切點,是整個人的成長;森林日記,也要反映森小整個的面貌。
有人會說「雖然如此,但誰能判斷每一篇記錄和當時的真實之間的距離呢?」有趣的事情就在這兒,森林日記是有「檢查員」的,每一篇森林日記刊出(在人本教育札記或其他報章雜誌上)之後,森小孩子們都不會放過,他們總是一面閱讀,一面回憶,而在純真的臉上,露出會心的笑。文章中孩子們的名字都是改過的,然而,豈止是名字,有任何事是可以瞞過小孩的嗎?
教育的主要精神,就是追求真實,無論是知識上客觀世界的真實,還是每一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的真實。離開了真實,也就沒有了教育。森林日記的寫作,是森林小學這個真實在她追求真實的各種努力中的一個真實的表現。
不錯,這是一卷真實的樂譜,記錄是一首真實的動人的音樂,等著您,「識譜」的愛樂者,在心裡把它再唱出來。我們也期待,這些沈默的聲音,終於會引起為著下一代教育而高歌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