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義: 明史2

· 獨立作家-龍視界
电子书
168

关于此电子书

 日治時期的臺語教育,竟是為了消滅臺灣人的民族意識、加速殖民地對日本的認同?
協助日本統治者的臺灣士紳,究竟是當權者的棋子,還是真正為臺灣人民謀福利?



本書以日治時期臺灣籍教師劉克明(1884~1967)為研究對象,關注具有漢學素養也接受近代教育的臺灣士紳之認同矛盾。

具有漢學素養,並接受近代教育,而後又成為殖民教育體系一員的劉克明,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界,佔有什麼樣的位置?他如何看待過去所學?劉克明在教育界的位置,如何影響他對漢學存續的態度?這與他提倡同化於日本的立場是否衝突?漢學存續的問題,與他參與詩社活動有什麼關聯?

根據研究,劉克明將「與『母國人』同化」之途徑視為振興漢學之道。然而,「文化上『種族』的融合」就像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劉克明以為每一步的實踐能夠更接近成為「臣民」的條件,但實際上卻是被排拒在日本國體「血統的」論述之外──島民,並無法在從「中原」到「橿原」的論述中成為真正的帝國臣民。本書拋卻「漢民族主義」乃至於「本質性的反抗意識」,根據劉克明的生命經歷、著作以及詩社參與,透過詳盡的史料分析,從交流與變異的角度貼近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文人。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作者简介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著名作家、學者,其《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有史以來最通俗、最風趣、最受歡迎的歷史讀物,蔡東藩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为此电子书评分

欢迎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如何阅读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只要安装 AndroidiPad/iPhone 版的 Google Play 图书应用,不仅应用内容会自动与您的账号同步,还能让您随时随地在线或离线阅览图书。
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
您可以使用计算机的网络浏览器聆听您在 Google Play 购买的有声读物。
电子阅读器和其他设备
如果要在 Kobo 电子阅读器等电子墨水屏设备上阅读,您需要下载一个文件,并将其传输到相应设备上。若要将文件传输到受支持的电子阅读器上,请按帮助中心内的详细说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