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百年多前的漁村,到今天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她經歷了滄桑的變化,但身上總有獨特的南國風情。本書精選六位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作家當嚮導,作品是地圖,她領帶我們跨越時空,追尋這島嶼上古老的大街小巷,遊逛那不斷變化的城市,從認識她的生活與文化,到感受東方之珠的風土人情。對彼岸的人與事,我們因而產生一種莫名的感情。
本書收錄六位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包括黃慶雲、阿濃、何紫、嚴吳嬋霞、陳華英與周蜜蜜,作品先後獲得中港兩地重要兒童文學獎,是香港兒童文學的代表。作品以反映香港生活,表現香港特色為依據。
本書特色
◎ 本書收錄六位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包括黃慶雲、阿濃、何紫、嚴吳嬋霞、陳華英與周蜜蜜。
◎ 本書作品先後獲得中港兩地重要兒童文學獎,包括「冰心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園丁獎」與「香港文學雙年獎」等。
◎ 本書所選作品以反映香港生活,表現香港特色為據。
序
小時候,家在偏遠的離島,除了四所鄉村小學外,島上並無社區建設,更遑論圖書館。學前,由描紅字「上大人」開始識字,然後踏進小學。成長中,只有老師贈送的「課外讀物」――升中補充練習,依稀所識的兒童文學,不過是母親哄我入睡的廣東兒歌吧了!一九九五年夏,我跨走進兒童文學的門檻,一路走來,滿路風景,但心裡不免納悶,香港兒童文學在哪裡?於是,沿著前人走過的路,我找到她的根、花葉與果實。
一九四一年創刊的《新兒童》雖已散佚,但「新兒童叢書」五十種讓我們看到創辦者的精神,以及「雲姐姐」黃慶雲的創作實績。創刊於一九四七年的《華僑日報》「兒童週刊」,數十載間培植不少本土兒童文學作家,像阿濃與何紫。初識一九五三年的《兒童樂園》創刊號,那全彩印刷令人驚訝,而羅冠樵的「小圓圓」與張浚華引介的「叮噹」(多啦A夢)更是華人社會一代又一代的成長伙伴。
劉惠瓊透過廣播與文字為孩子講故事,並於六十年代創辦《兒童報》。何紫加入《兒童報》後,即以生命點燃燦爛的光輝,八十年代創辦的山邊社與《陽光之家》正是這位「全方位」兒童文學工作者的明證。九十年代後,《兒童日報》、《木棉樹》與《螢火蟲》等先後創辦,六十多年來,兒童文學早已植根香土,並開出美麗的花果,而當年的小讀者也輾轉成為創作者,在這一片園地耕作。
本書收錄六位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包括黃慶雲、阿濃、何紫、嚴吳嬋霞、陳華英與周蜜蜜,作品先後獲得中港兩地重要兒童文學獎,是香港兒童文學的代表。
在《屬馬的女孩》,黃慶雲以活潑幽默的語言,既捕捉小驊好勝、愛比較的性格,又觸踫青春期少女的微妙心理。但如小驊在篇末所言,馬是群性動物,既可一馬當先,也可並駕齊驅,但不會萬馬齊響,作者輕輕一筆,帶出小驊成長中的感悟,令人莞爾。《嬰兒車與輪椅》本難以並論,作者卻巧妙地重疊小羽與爺爺病以嬰兒車與輪椅學步,但彼此互為呼應的事件,表現祖孫兩代的深情。
阿濃在《空地上的約會》留下無法實現的「約會」,讓人遺憾。然而,他正以成人世界的偏見與成規,反襯孩童的真純與天然,因為貧富高低從不是友誼的考量條件。《聽,這蟬鳴!》透過蟬和蜉蝣的故事,為讀者提供知識之餘,又切中保育自然的主題。篇末,阿濃以蟬聲單調,卻是美麗的夏日音樂作結,調子明亮,讓人快慰。
無論在人物命名與語言表達,《水上人家》充份表現了香港特色,讓讀者見到在急速發展城市的「遺跡」。再者,何紫筆下那滿口「金牙」的八姑,更道盡「水上人家」所受的壓迫。《別了,語文課》所寫的移民潮,不單見證當年歷史,還表現孩子對民族的一份認同,讀者仿如上了「最後一課」。
《姓鄧的樹》的主題涵蓋多層意義,嚴吳嬋霞藉著環境保育,娓娓道來新界錦田的歷史與風俗,再及父母離異的敏感題材,這都是香港急速發展的延伸問題。《十一枝康乃馨》是成長小說的佳篇,欣欣和美琪彷彿是《一百件洋裝》的佩琪和瑪蒂,分別在愛慈和汪妲的身上,體會了「生長痛」。
陳華英在《人猴之間》篇首即故設懸念,以宜人秋景對比輝仔沉重心情。其後,她藉石梨水塘那「一家四口」,反襯輝仔的破碎家庭,觸碰家庭離異的傷痛。猴而如此,人何以堪?再如《朱古力與牛奶糖》所展現的鄉村生活,作者不單讓長居都市的香港小孩大開眼界,也教成人讀者再嘗童年的快意。
表現艱苦奮鬥主題的篇什,有時難免有說教意味,但周蜜蜜以人物今昔的重疊,在《風球下》塑造了令人振奮的人物形象。祖父在艱苦中栽培何文志,成長中的他抱著同理心,關顧天真調皮的龍仔,因為「我們這種人家,讀書真不易,要爭氣,要爭氣啊!」《寧寧觀鳥記》的保育主題甚明,但透過擁有動物學碩士銜頭的小舅娓娓道來,香港的「小鳥天堂」――米埔仿在眼前,讓讀者對環境保育有了初步的認識。
從四十年代至今,香港兒童文學生生不息,年輕作者接過薪火後,也變化簇新的花果,代代相傳。
我深信,兒童文學是一方安樂土,我們可以安居於此,長居於此,並永保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