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學者會將經卷分類,讓讀者比較容易明白所讀經卷是屬於哪一類。在這些類別中,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這二本經書是屬於「小先知」的作品。但要注意的,是這兩本經書雖然排序在舊約聖經最後,並不表示是最晚期出現的作品。撒迦利亞書雖然是屬於先知文獻,但就像以西結書一樣,是屬於先知文獻,卻也被歸在「啟示」經卷的類別中。因為撒迦利亞書包含了八個異象,這種異象就是「啟示」作品的特色。聖經作者喜歡用「天使」、「異象」、「夢」等三種方式來說明上帝的啟示,在撒迦利亞先知的信息中,前二者都出現了,這說明了上帝的信息非常清楚,且一定會實現。
先知撒迦利亞和先知哈該可說是同期返鄉的先知,而那時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工程似乎停擺一段時間了。因此,這兩位先知都認為能趕緊將聖殿重建起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信仰大事,因為他深深知道,要讓返鄉後在信仰上逐漸怠慢的以色列人,重建對上帝的信心,且能夠凝聚整個民族的,就是從著手重建聖殿做起,這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重建硬體的聖殿固然重要,但先知撒迦利亞比較傾向強調心靈層面的重建。他要以色列人民不要重犯祖先過去所做的錯事,拒絕聽從上帝的話(參考撒迦利亞書一:2—6)。他警告返鄉重建家園的以色列人民,必須聽從上帝的話,且要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
在先知撒迦利亞的信息中,一再強調:悔改、認罪比甚麼都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過著敬虔、誠實的信仰生活。他是一個很務實的先知,在他所傳出的信息中,認為心靈的更新遠比任何形式的宗教禮儀更為重要(參考七:5—6、9—10)。因此,他要讓以色列人民認知一項重要的使命:重建後的耶路撒冷城和聖殿,不僅是有了建築物表示上帝的同在,也要用實際生活的行動來見證有上帝同在的記號,這樣,耶路撒冷聖殿不僅將是世界各地人民學習信仰生活典範的中心,更是敬拜上帝的地方(參考八:20—23,十四:16—19)。他用這種高超的理想來鼓勵以色列人一定要完成建造聖殿的工作。
一般來說,會認為瑪拉基書和哈該書、撒迦利亞書都是屬於比較晚期寫成的經書,因為這三本經書都有聖殿完成和獻祭的背景。哈該書談到聖殿尚未完成,撒迦利亞書則談到上帝要住在耶路撒冷城裡,祂要和以色列人民重新立約,而瑪拉基書則是談到聖殿將再次成為萬民敬拜的中心,大家將蜂擁地來到聖殿獻祭。
讀瑪拉基書就會發現在信仰上最先墮落的,往往就是上帝的僕人―—祭司。若是祭司嚴謹遵守上帝的規律,人民就不敢在信仰態度上有所怠慢,這點不但是在舊約時代如此,今天也是一樣。嚴謹、忠實的傳道者,他所牧養的教會信徒必定會跟著學習。先知瑪拉基就曾嚴厲譴責祭司們並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指導民眾用敬虔、嚴謹的態度辦理獻祭,卻允許以色列人把「瞎眼、跛腳、生病」的牲畜帶到祭壇獻祭,這已經不是在獻祭,更談不上是在敬拜上帝,而是在鄙視、玷污上帝神聖的祭壇。
真實的信仰是在表明和上帝有緊密的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就是建立在敬虔的態度上。如果聖經時代是用獻祭來表示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間不可分離的關係,則今天的禮拜就等於是聖經時代的獻祭。祭司若是盡責、嚴謹,人民也會跟他們一樣有正確的獻祭態度,這樣就不會發生用不好的牲畜獻給上帝的事情了。先知瑪拉基反問以色列人:你們會把這種不好、有殘缺的牲畜帶去送給你們的長官嗎?若是不會也不敢,那你們面對拯救生命的主上帝,怎敢用有殘缺的牲畜獻祭呢?這也是我常對信徒說的,如果我們要搭乘飛機、高鐵等交通工具,會遲到嗎?若是不會,為什麼來參加主日禮拜會遲到呢?而且還不以為意。如果法院開庭審案,到法官面前敢打瞌睡嗎?敢蹺腿嗎?可以聽手機講電話嗎?如果不行,那為什麼來到能審判我們生命,且能讓我們下地獄的主上帝面前,我們會讓這些現象出現?我的看法是,若傳道者有嚴格要求,長執們會當領頭羊做好榜樣,我深信信徒就不敢如此。
有不少傳道者常引用瑪拉基書第三章10節的經文,鼓勵信徒奉獻十分之一,說這樣會獲得上帝「打開天上的窗戶,把各樣好東西豐豐富富地傾倒」下來的福氣。這種講法是非常錯誤的教導,因為奉獻本身並不是要兌換上帝的賞賜。上帝根本就不在意有否奉獻,上帝在意的,是我們會用敬虔謙卑的態度跟祂同行(參考彌迦書六:6—8)。因此,重新回到聖經,正確地明白聖經每本經卷作者寫作的背景,會更清楚幫助我們認識真實的信仰,這不僅是傳道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位信徒應該學習的靈修功課。
每本「細讀」的書,都是我在帶領查經班時寫給參加的兄姊的講義,經過整理之後而成的書。這本書可以順利出版,特別要謝謝雙連教會楊新造牧師費心校正,有他幫忙,錯誤之處就減少甚多。也要謝謝所有參與捐助這些書出版經費的兄姊。唯一的盼望,就是希望這本書能對你在研讀這兩本經卷有所幫助。
盧俊義
高雄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者。
1974年自台南神學院畢業,陸續在台東關山、嘉義西門、
此外,他擔任過高雄少年感化院、台東武陵外役監獄的教誨師,
目前在民視電視台《台灣學堂》主持「這些人,這些事」節目,
帶領六個查經班,喜歡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