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分之際,迎接人生第一次的海外家族旅行,我首選第二次前往的京都。
許多人選擇與家人旅行京都,是因為歷史厚度、無微不至的服務,或因歲月歷練,正好能讀懂職人工藝的精巧內斂。而我意外地在秋天正式來臨的日子,帶著人生首度來訪京都的父母,感受晝夜時間長短相等的舒適,與楓葉尚未染紅、交界於橘綠之間的曖昧時刻。跟著我毫無刻意安排的地圖,到熟悉的寺院,虔誠地打聲招呼;在前往心之所向的咖啡廳前,駐足停留在沒有名字的日常飯糰店,與附近居民一起排隊,挑選熱騰騰的手工飯糰作為早餐;來回在市場裡替晚餐打理菜色,和爸媽在民宿榻榻米的客廳中,喝杯啤酒、吃口醃漬小菜。
沒有人擠人的名勝景點、沒有觀光客必吃的人氣料亭、沒有塞滿時間的行程,雖然是父母的第一次京都,卻是我理想中的「二度目京都」。還有一絲觀光客的新鮮感、還沒成為老饕的京都通,比起年輕時的走馬看花與無法消費,30至40歲左右的年齡,已經可以買下藝術家的陶藝品、也剛剛好累積適合自己的品味、懂得在餐廳裡點一杯喜歡的酒、在去過的行程中,不會有「這裡我已經去過了」的重複感,反而是「阿,我再次來了」的熟悉感。在千年京都面前,我們都還是稚嫩的靈魂,無論來訪多少次,成為京都達人前,或許都還是算「二度目」的等級吧。
夾帶著一期二會的心,《秋刀魚》暌違7年再次製作京都主題,放下想摸透京都顯學的壓力,編輯部回歸本質,替一次以上、多次未滿的京都旅人,探究不一樣的街景地圖,以漫步、單車,與遠足三種節奏往外走一點,踏進當地人的時光裡。而作為第二次拜訪的理由,還有與當地好友相見的必須:本期與京都文化媒體「ANTENNA」合作,在主理人堤大樹的引領下,我們認識了駐點、移居,或是土生土長的京都創意人,在他們開立的空間裡,感受京都文化流入當代血液的變化型,活用文化底蘊留下的養分,讓老京都用新步伐走向未來。
有趣的是,外地人們對京都總是又愛又害怕,愛的原因有上百種,怕的總是自己不懂「裏京都」的各種規矩。同樣由ANTENNA編輯部挑選,邀請5位京都在地人出題的「京都通檢定」,細數許多「你不知道的事」,原來獨立書店付現比刷卡好、音樂人最常去的中華餐廳是「龍門 本店」,還有京都店員很擅長記住顧客的臉⋯⋯, 這些京都「內梗」,讓京都人自己來說。
年初入春的〈東京99〉特輯獲得廣大迴響。入秋後的微涼,用〈第二次京都〉讓這座古都自己說話。無論你是東京派或京都派,都適合以再訪之姿,和一個城市產生「我回來了」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