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第14期/2003年4月號): SM014

· 遠流出版
Ebook
109
Pages

About this ebook

  先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1)有羽毛的動物就是鳥類?

 

  2)先有鳥才有羽毛?

 

  3)羽毛是鳥類為了飛行才演化出來的?

 

  答案是︰以上皆非!

 

  最近在中國遼寧省發現的許多恐龍化石都有羽毛,使得過去對於鳥類及羽毛的看法全都得推翻!

 

  牠是恐龍還是鳥?

 

  撰文/普蘭(Richard O. Prum)、布魯希(Alan H. Brush)

 

  翻譯/姚若潔

 

  審訂/程延年

 

  羽、髮、鱗、毛:大自然設計的所有體表覆蓋物之中,最多樣也最神秘的,便屬羽毛了。這些韌性非凡、重量超輕、極端複雜的附屬物究竟如何演化?又是從哪兒來?直到過去五年間,我們才開始能夠解答這問題。近來,幾個研究領域交會出一個驚人的結論:羽毛在恐龍身上演化出來的時間,比鳥類的出現還要早。

 

  羽毛的起源其實只是一個特殊事例,背後所代表的是更為普遍的問題:演化上的新形質是如何產生的?演化新形質,指的是在祖先身上沒有明顯的先行特徵,且同時期的親緣種屬也沒有類似構造(即同源體)。對於生物整體及局部在大小、形狀等方面的較小變化,演化理論雖然提供了強有力的解釋,但對於全新的構造,如趾頭、四肢、眼睛和羽毛的出現,則沒有太多的指引。

 

  至於解答羽毛起源之謎的進展,也受到一些如今看來有誤的想法所阻,例如過去認為最初的羽毛是由爬行動物的鱗片延長、分裂而來,或者認為羽毛是為著「飛翔」這個特定功能而演化出來的。缺乏原始的化石羽毛也是另一困境。多年來,我們僅有的最古老鳥類化石,一直是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約1億4800萬年前)的始祖鳥,但是始祖鳥無法對羽毛演化提供新的看法,因為牠們的羽毛與今日的鳥類已近乎無異了。

 

  就在最近,來自幾個不同領域的成果已經平息了這些老問題。首先,生物學家開始發現新的證據,認為個體發生過程(生物個體成長至完整形態與大小的複雜機制)可以為物種解剖構造的演化開啟一扇窗子。這個想法因「演化發生生物學」(簡稱演化發生,evo-devo)的興起而獲得新生,為我們探索羽毛起源之謎提供了工具。其次,古生物學家在中國發掘出一系列體覆羽毛的恐龍,牠們擁有各式各樣原始的羽毛構型,演化程度不像今日的鳥類甚至始祖鳥那般進步,因此提供了至為重要的線索,讓我們了解現代鳥類那些繁複附屬物的結構、功能與演化過程。

 

  綜合這些證據,便能描繪出十分詳盡的革命性圖像:羽毛的起源與分化都發生於肉食性、兩足步行的獸足類恐龍身上,比鳥類的起源、甚至飛行的起源都還要早。

 

  由管子形成的羽毛

 

  這幅令人訝異的圖像得以拼湊完成,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新知識的進展,讓我們能夠了解羽毛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在現代鳥類身上發育。如同毛髮、趾甲與鱗片,羽毛是皮膚的附屬物,是在皮膚最外層的表皮上,由增生受到控制的細胞(會產生角質蛋白)所形成的皮膚器官。典型的羽毛有一根主軸,叫做羽軸(參見右頁〈認識羽毛〉);有一連串與羽軸接合的分支,叫做羽枝。羽枝本身也有分支,就像是碎形般重複羽軸與羽枝的分支型態,由一系列稱為羽小枝的成對細絲融接到羽枝的主枝上。在羽毛的基部,羽軸延伸形成中空管狀的翮,或叫羽根,插入皮膚裡的毛囊。鳥在一生中會週期性地換羽,新的羽毛會從同樣的毛囊長出來。

 

  羽軸、羽枝、羽小枝的形狀與顯微構造的變化,創造出非常豐富多樣的羽毛。不過,無論如何多變,大部份的羽毛都可歸為兩大類。典型的「正羽」(pennaceous feather)由顯著的羽軸與羽枝形成平坦的羽片,其中羽枝藉由一對對特化的羽小枝相互固定在一起;這些伸向羽尖的羽小枝長有一排極細的小鉤,與相鄰的羽小枝彼此鉤住。正羽覆蓋鳥的身體,這些緊緊靠攏的羽片,為翅膀與尾部塑造出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身體表面。而與正羽迥異的絨羽(plumulaceous feather)只有不完全的羽軸、一堆雜亂的羽枝,上頭有長長的羽小枝。長而亂的羽小枝讓絨羽有絕佳的特性:質輕、保暖、舒適。單一支羽毛也可以由頂端為正羽、基部為絨羽組合而成。

 

  基本上,所有的羽毛都來自一根管子的各種變化,這根管子由表皮增生而來,其中央則是位於皮膚上負責提供養份的羽髓。雖然羽毛分支有如樹枝,它們卻像頭髮一樣是由基部開始生長的。這是怎麼辦到的呢?

 

  首先,表皮上的基板開始增厚,並拉長成一根管子,稱為羽芽(見上方〈羽毛的成長過程〉)。環繞羽芽有一圈細胞不斷增生,在基部形成圓柱狀凹陷,稱為毛囊。角質細胞在毛囊的表皮部位(像毛囊的領子)生長,迫使較老的細胞往上、往外推,終而製造出一整支羽毛;整個過程有如複雜精細的舞步,堪稱自然界的奇景。

 

  進一步細察這段舞步,其中「毛囊領」分裂成一連串縱脊(稱為羽枝脊),製造出各個羽枝。在正羽上,羽枝以螺旋形繞著管狀的羽芽生長,在管子的一側接合在一起形成羽軸,同時在管子的另一側形成新的羽枝脊。在絨羽上,羽枝脊則直直生長,不做螺旋形移動。而不論是何種羽毛,從羽枝主枝延伸出來的羽小枝,都從羽枝脊表面叫做「羽小枝板」的單層細胞長出來。

 

  當羽毛遇上演化發生學

 

  綜合許多研究者之力,我們認為,鑽研羽毛的發生過程可以推測羽毛的演化前驅物,以及這種原始構造的可能本質。我們提出的發生理論是:羽毛演化經過一連串的變遷,每一階段都可由某個演化新形質(新的成長機制)標定出來,一個階段的進展也成為下一階段新形質的基礎(參見36頁〈以演化發生生物學來研究羽毛〉)。

 

  1999年,我們提出演化模型如下。階段1,基板從毛囊與羽芽開始做管狀拉長,產生了最初的羽毛,是無分支的中空圓柱。階段2,由一圈表皮組織所構成的毛囊領開始分化(或稱特化),內層變成縱向裂開的羽枝脊,外層則變成保護鞘。在這一階段,有一簇羽枝會與中空圓柱融合在一起,形成翮(即羽根)。

 

  下一階段,在我們提出的模型中有兩種可能性:羽枝脊開始以螺旋狀生長並形成羽軸(階段3A),或者是羽小枝的產生(階段3B)。目前還不清楚究竟哪一步驟先發生,因為羽毛的發生過程並未清楚顯現何者較早。在階段3A,從毛囊生出的羽毛有一個羽軸及一系列簡單的羽枝;階段3B的毛囊則產生一簇羽枝,並分支出羽小枝。不管何者先發生,演化到階段3A+3B之後,便產生第一支有雙重分支的羽毛,擁有羽軸、羽枝與羽小枝。由於這個階段的羽小枝還沒有分化,因此這支羽毛是張開的正羽,也就是說,它的羽片並不會像羽小枝相互鉤在一起的羽毛那樣,形成密集緊閉而固定的平面。

 

  階段4演化出羽小枝的分化能力。這個進展使得毛囊可以長出末端有小鉤的羽小枝,鉤住隔壁羽枝的溝狀羽小枝,創造出羽片閉合的正羽。一旦演化到階段4之後,其他各種不同的羽毛才能夠演化出來,包括我們在階段5看到的各種特化羽毛,例如飛羽的不對稱羽片。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