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傳: 傅雷小說譯叢

·
· 一個人
ଇବୁକ୍
100
ପୃଷ୍ଠାଗୁଡ଼ିକ

ଏହି ଇବୁକ୍ ବିଷୟରେ

米開朗基羅傳記。

米開朗基羅(義大利語:Michelangelo /義大利語發音:[mikeˈlandʒ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布奧納羅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又譯「米高安哲羅」、「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奴」、「米開朗琪羅」。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通才、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米開朗基羅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共和國卡普雷塞,1564年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2]、水星上位於45.0°S,109.1°W的隕石坑[3]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尊敬和紀念。

(維基百科)

ଲେଖକଙ୍କ ବିଷୟରେ

    羅曼·羅蘭(法語: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紀的法國著名作家、音樂評論家,為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867年出生於法國中部的克拉梅西,1880年全家遷至巴黎。他於1889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史學系,不久來到羅馬讀研究生。從羅馬回來後,在巴黎大學教藝術史,從此開始了寫作,從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蘭定居在日內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國環境,寫出了一篇篇反戰文章,他的立場受到了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1915年,獲得了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結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蘭與法朗士及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雅各賓,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

  1935年6月,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並與史達林見面。1937年9月,羅蘭在故鄉克拉木西小鎮附近購買了一座房子,隔年五月底從瑞士返回故鄉定居。1940年,德軍占領巴黎,羅蘭本人被法西斯嚴密監視。1944年8月,納粹敗退,巴黎解放,羅蘭重獲自由。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在弗澤萊去世,享年78歲。

(維基百科)

ଏହି ଇବୁକ୍‍କୁ ମୂଲ୍ୟାଙ୍କନ କରନ୍ତୁ

ଆପଣ କଣ ଭାବୁଛନ୍ତି ତାହା ଆମକୁ ଜଣାନ୍ତୁ।

ପଢ଼ିବା ପାଇଁ ତଥ୍ୟ

ସ୍ମାର୍ଟଫୋନ ଓ ଟାବଲେଟ
Google Play Books ଆପ୍କୁ, AndroidiPad/iPhone ପାଇଁ ଇନଷ୍ଟଲ୍ କରନ୍ତୁ। ଏହା ସ୍ଵଚାଳିତ ଭାବେ ଆପଣଙ୍କ ଆକାଉଣ୍ଟରେ ସିଙ୍କ ହୋ‍ଇଯିବ ଏବଂ ଆପଣ ଯେଉଁଠି ଥାଆନ୍ତୁ ନା କାହିଁକି ଆନଲାଇନ୍ କିମ୍ବା ଅଫଲାଇନ୍‍ରେ ପଢ଼ିବା ପାଇଁ ଅନୁମତି ଦେବ।
ଲାପଟପ ଓ କମ୍ପ୍ୟୁଟର
ନିଜର କମ୍ପ୍ୟୁଟର୍‍ରେ ଥିବା ୱେବ୍ ବ୍ରାଉଜର୍‍କୁ ବ୍ୟବହାର କରି Google Playରୁ କିଣିଥିବା ଅଡିଓବୁକ୍‍କୁ ଆପଣ ଶୁଣିପାରିବେ।
ଇ-ରିଡର୍ ଓ ଅନ୍ୟ ଡିଭାଇସ୍‍ଗୁଡ଼ିକ
Kobo eReaders ପରି e-ink ଡିଭାଇସଗୁଡ଼ିକରେ ପଢ଼ିବା ପାଇଁ, ଆପଣଙ୍କୁ ଏକ ଫାଇଲ ଡାଉନଲୋଡ କରି ଏହାକୁ ଆପଣଙ୍କ ଡିଭାଇସକୁ ଟ୍ରାନ୍ସଫର କରିବାକୁ ହେବ। ସମର୍ଥିତ eReadersକୁ ଫାଇଲଗୁଡ଼ିକ ଟ୍ରାନ୍ସଫର କରିବା ପାଇଁ ସହାୟତା କେନ୍ଦ୍ରରେ ଥିବା ସବିଶେଷ ନିର୍ଦ୍ଦେଶାବଳୀକୁ ଅନୁସରଣ କରନ୍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