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詞匯溯源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5.0
2条评价
电子书
381

关于此电子书

粵語是漢語一支重要的方言,由於部分詞匯口耳相傳,與語文脫節甚久,以致現在通行的寫法與本義的字形( 即「本字」) 不同,而粵語本字的探求,成為粵語研究的重要內容。 .本書的「溯源」有兩重意義,一是有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探求其本字的寫法;二是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求其在古書中的用例,證明其來有自。 .本書共收錄現今仍沿用古漢語的粵語詞匯639 個,依香港語言學學會編訂「粵語拼音方案」的羅馬字母次序排列。 .本書所考粵語詞匯的本字,均搜集字書、韻書、古典文學、古代文獻等參考資料,追溯其形、音、義的關係及演變。 .本書立「本字、古義」項,詳析詞匯所含本字和意義,如有古書用例,另列舉說明。至於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立「古義」項,羅列其義項,並引古書所見釋義或用例以證。各詞又立「今義」項,列舉其現今義項,並舉例說明。 本書不僅有助讀者認識粵語詞匯的來源和發展,更有助認識粵語的歷史和古書的詞義。

评分和评价

5.0
2条评价

作者简介

陳雄根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任,主治中國語言學, 教授「文字學導論」、「訓詁學」、「粵語研究與應用」、「論語」等科目。主要著作有《先秦兩漢典籍引〈論語〉資料彙編》(2007)、《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2012)等。 張錦少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研究範圍為王念孫、王引之研究、文字訓詁學、《詩經》、《左傳》等古代文獻。主要論著有《王念孫古籍校本研究》(2014)、《王念孫〈韓非子〉校本集證》(2014)。

为此电子书评分

欢迎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如何阅读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只要安装 AndroidiPad/iPhone 版的 Google Play 图书应用,不仅应用内容会自动与您的账号同步,还能让您随时随地在线或离线阅览图书。
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
您可以使用计算机的网络浏览器聆听您在 Google Play 购买的有声读物。
电子阅读器和其他设备
如果要在 Kobo 电子阅读器等电子墨水屏设备上阅读,您需要下载一个文件,并将其传输到相应设备上。若要将文件传输到受支持的电子阅读器上,请按帮助中心内的详细说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