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臺灣主體性: 穿越身分幻影與越界正義可能性

· Viewpoint Book 43 · 獨立作家-秀威出版
Ebook
192
Pages

About this ebook

從哲學的眼睛看臺灣文學、歷史與原住民神話,

重新定位臺灣主體性!


什麼是臺灣主體性?

在面臨流動及不確定世代裡,主體性的建構是多元與歧異的對話,這樣的歷史進展在今日來看是眾聲喧譁,不同派系、性別、信仰、階層、意識形態來自於四面八方,我們怎樣達到一種對話與共識,成了民主社會中進步的表徵。若在身分認同上無法建立歧異的弭平,或者去談到任何對話的可能性,那麼生命本身便充滿許多的矛盾與衝突。


探索過程中充滿困境──

在臺灣人挺立主體的過程之中,自始便充滿著諸多幻象之誘引及理當如何越界突圍而出的正義之聲。作者從容地理解自我身分認同所涉及的「同一性」、「虛假性」、「宰制性」以及可能演生的暴力等難題,並斷言我們在尋找真實自我的道路上,顯然必須納入更多過程及流變的主體思考。隨著時代進展,我們應該穿越意識形態幻象,以建構真實的文化記憶本身,才能達到真正的轉型正義。


本書透過表露臺灣社會現象的鄉土小說《局外人》、描寫日本殖民前後五十年的歷史小說《寒夜三部曲》、灣生與慰安婦議題、原住民神話兒童繪本的自我認同等多面向研究,試圖打破單一敘述臺灣主體性的主旋律,並藉哲學家齊澤克、胡塞爾、德希達等人的理論,拆解小說文本、解構歷史事件、探究原民神話,讓自身游離在邊界之上,處在跨越主體的越界狀態,使主客體消失,由此建構出新的共解共生的臺灣主體性──也就是新的福爾摩沙的可能性。

About the author

輔大哲學博士,教學將近二十年,目前任教於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擅長於神祕主義比較、東西文化比較、宗教哲學比較、當代文學與哲學對談、老莊哲學、女性主義與美學等。長久以來沉浸於當代思潮與中國哲學及宗教對談的研究,已在研討會發表論文多篇。受過完整士林哲學教育,先後任職於關渡基督書院、真理大學通識及臺文系、大葉大學等校。碩士論文《莊子默觀思想研究》,博士論文為《從「默觀」看東西文化交流與對談──十字若望與莊子的對談》(花木蘭出版),也著有《生命體驗的詮釋與東西文化之會通》(五南出版社)、《美學通論》(空中大學出版社)。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