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而立三俠客:胡風、聶紺弩、蕭軍

· ·
· City University of HK Press
電子書
334
頁數

關於這本電子書

聶紺弩的詩文,蕭軍的日記,胡風的萬言書,現在是他們各自的成就,而當初則是他們的「罪惡」。三個文人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過着囚徒般的生活(胡、聶就是囚徒)。他們從文壇消失,乃至蹤跡全無。真的被歲月淹沒了嗎?事情恰恰相反,其人似冰雪般凜冽,其文如高原般廣袤,昂然而無憾。倒是那些批判者、宣判者「消失」了。三人之間心意相通,精神相契。他們的通信,外表的樸實無華和骨子裏的酣暢淋漓,令人感動。有時一封信就像一幅速寫,清寒,荒枯,透着漫不經心的揮灑狀態,處處都是真性情。

蕭軍、胡風和聶紺弩是中國現當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在時代轉換的舞台中,他們交叉與錯位,對話與獨白,面具與哭泣,拉開或落下一場場悲劇的大幕。

讀書如見人:胡風、蕭軍、聶紺弩三位先生都是「魯迅左翼」傳統的當代傳人。他們於當代中國主流文化,既存在糾纏,更是反叛,是另一種觀念,思維,情感,另一種表達。正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異類的存在,共和國文化才顯得複雜與豐富,後人也就有了多樣吸取、多種選擇的可能。

這三位作家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響噹噹的人物,代表了左翼文人和知識分子的良心,如今卻被這一代人遺忘了。他們的命運都很悲慘,變成了「歷史巨輪」下的犧牲品。如今「空留紙上聲」! 好在他們的文字終能再現,今天讀來,更令我感動。 

關於作者

胡風

胡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湖北蘄春人。著名文藝理論家,詩人,翻譯家。是魯迅先生晚年較為接近較為信任的青年作家之一。曾擔任左聯的宣傳部長和書記、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研究部主任等職。抗戰時期,主編大型文藝刊物《七月》和《希望》,培養和扶植了一批新生的進步作家,後來被稱為「七月派」。1955 年,由於對建國以來的文藝實踐狀況有不同意見向中共中央上書「三十萬言」而獲罪,進而被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冤案,身陷囹圄二十四年,直至 1979 年 1 月始獲自由。1980 年 9 月平反,恢復名譽,後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和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85 年 6 月 8 日,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三歲。他一生堅持真理,獨立思考,努力探索文藝發展的規律,為人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著作有《胡風全集》10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胡風全集補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和《胡風家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等。


聶紺弩

聶紺弩(1903–1986),原名聶國棪,湖北京山人,雜文大家,舊體詩成就也很高。經歷、人脈極為複雜,1923年秋冬到達緬甸仰光任《覺民日報》編輯,不久被開除,乃任《緬甸晨報》編輯;1924年在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結識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1925年黃埔畢業後,考入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1926年在莫斯科就學期間,未能掌握俄語,但自修全部文科大學課程,因「專心文藝,不問政治」,被國共兩方看作落後分子;1927年回南京,經過半年審查,成為中央黨務學校的輔導員;1928年因和黨務學校學生周穎戀愛,遭到學生反對,被調任中央通訊社編輯,後升副主任。1929年與周穎結婚,婚後周穎到日本留學。1931年幫《新京日報》編副刊《雨花》,因發表抗日文章被通緝,棄職赴日;1933年和胡風一起被日本政府驅逐回國,編輯《中華日報》副刊《動向》;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在魯迅支持下編輯《海燕》雜誌;1936年護送丁玲去延安;抗戰開始後,曾與蕭軍、蕭紅等人奔赴山西民族革命大學;1938年加入新四軍。1950年任香港《文匯報》總主筆,1955年受胡風案影響, 1957年劃為右派,文革中入獄,1977年回北京,1979年平反,同年冬開始臥床, 1986年去世。


蕭軍

蕭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原名劉鴻霖,1907年出生於遼寧省義縣(現屬凌海市),18歲入伍,開始寫作,21歲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軍官學校,後任憲兵教練處教官。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組織抗日義勇軍,事敗後進入哈爾濱,開始文筆生涯。1932年結識張迺瑩(蕭紅)並同居,之後自費出版了他與蕭紅(悄吟)的第一本小說散文合集《跋涉》。1934年遭偽滿通輯赴青島,完成成名作《八月的鄉村》,隨後轉入上海。該書經魯迅作序推薦出版,被譽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學上的一面旗幟」。1936年,任魯迅出殯萬人隊伍總指揮,作為魯迅的忠實弟子,魯迅的名字影響其一生。


1938年應邀去山西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同年第一次到達延安,會見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共領袖。隨後轉赴西安,與蕭紅分手,並在蘭州與王德芬相識,結婚。1940年,第二次赴延安,之後五年,在延安從事文學編輯及教育工作,曾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參議員、「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魯迅研究會」主任幹事等,參加了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與大批中共領袖和左翼藝術家接觸。


1946年重返哈爾濱,先後擔任東北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化出版社社長、《文化報》主編。後因與黨報《生活報》的論爭事件,受到中共東北局組織的大規模批判,被定性為「反蘇、反共、反人民」,成為最早遭到整肅的文化界人士,從此離開文化界,開始三十餘年的冤屈生活。1951年,進入北京,曾擬掛牌行醫,後轉入北京市文物組,擔任研究員,從事考古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遭受殘酷迫害,被關押多年,家庭和子女受到極大影響。


1979年。重返文學界,公開參加社會活動,得到中共正式書面平反。隨後在全國各地講學參觀,並訪問美國、新加玻等國。1988年夏至,蕭軍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蕭軍的主要文學作品還有《第三代》、《五月的礦山》、《吳越春秋史話》等。同時,蕭軍還創作了大量文學詩歌、散文和戲劇作品。蕭軍從未放棄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為了祖國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和一個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的實現。作為一位左翼而非共產黨員的作家,蕭軍的一生跌宕起伏,軍人、編輯、作家、出版人、文學專家,他的職業與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戚戚相關,蕭軍成為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中極具特色,有棱角和鮮明的一個代表人物。


梅志

梅志(1914–2004),原名屠玘華,江蘇常州人。1932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1944年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曾長期協助胡風編輯文藝刊物《七月》、《希望》及「希望社」的工作。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開始創作散文、小說、童話詩等。先後出版了長篇童話詩集《小面人求仙記》、《小紅帽脫險記》及《小青蛙苦鬥記》。1955年起因胡風冤案被迫停止創作,1980年平反後為中國作家協會駐會作家,開始重新執筆。除繼續兒童文學創作外,又創作發表了大量回憶文章及散文。已出版有長篇回憶錄《往事如煙—胡風沉冤錄》、散文集《花椒紅了》、《珍珠梅》及長篇傳記《胡風傳》等。2007年12月,由寧夏人民出版社結集出版《梅志文集》四卷本。


編者簡介


曉風

曉風(1939–),本名張曉風,湖北蘄春人。1939年出生於敵機轟炸下的重慶。高中畢業考大學時因受「反革命」父親胡風的影響,政審不合格而未能升學。後在北京郊區國營農場當農業工人從事勞動。二十年後,父親獲平反,遂調至中國藝術研究院擔任胡風秘書,協助他的工作。胡風去世後,主要從事胡風著作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並撰寫有關方面的文章。主要作品有《九死未悔—胡風傳》(台灣業強出版社)、《雖九死其猶未悔—我的父親胡風》(美國溪流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胡風畫傳》(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胡風傳》(人民出版社)等書,並主編了《胡風全集》、《胡風全集補遺》、《我與胡風—胡風事件三十七人回憶》、《我與胡風•增補本》等十多種有關圖書。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退休。


蕭玉

蕭軍女兒,現退休定居北京。退休前就職於北京魯迅博物館。曾參與編輯蕭軍《延安日記》、《東北日記》、《蕭紅書簡》、《魯迅書簡》等多部書籍在香港和內地的出版工作。


蕭耘

1940年代初期生於延安,蕭軍先生的次女。自70年代後期作為蕭軍先生的助手,參與了蕭軍先生的主要社會活動和作品整理工作。蕭耘曾經擔任北京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現已退休。 

為這本電子書評分

請分享你的寶貴意見。

閱讀資訊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請安裝 Android 版iPad/iPhone 版「Google Play 圖書」應用程式。這個應用程式會自動與你的帳戶保持同步,讓你隨時隨地上網或離線閱讀。
手提電腦和電腦
你可以使用電腦的網絡瀏覽器聆聽在 Google Play 上購買的有聲書。
電子書閱讀器及其他裝置
如要在 Kobo 等電子墨水裝置上閱覽書籍,你需要下載檔案並傳輸到你的裝置。請按照說明中心的詳細指示,將檔案傳輸到支援的電子書閱讀器。

更多胡風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