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新批評:新批評派仍然像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依然在指揮我們

· 千華駐科技
電子書
191
頁數

關於這本電子書

新批評(The New Criticism)是一個西方現代文學理論派別,它於1920年代肇端於英國,30年代形成於美國,40-50年代在美國文壇占統治地位。它是西方現代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形式主義文論起源於十九世紀的唯美主義(aestheticisme)或稱「為藝術而藝術」(I'art pour art)
這種文學主張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界已受普遍嘲笑,甚至形式主義(formalism)這個詞也幾乎成了貶義詞,因此我常用「形式論」譯之。新批評派的主將蘭色姆就認為「為藝術而藝術,和一切不稱職的主義一樣,是空洞的,在理論上對批評家很少用處」;布魯克斯也強調自己「從一開始起就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者」。現代形式論與唯美主義的區別,下文將詳談,但是一句「重視形式」並不能說明多少問題。

◤被稱為新批評派「最近的親戚」的俄國形式主義,他們的這個名字也是被論敵加上的
苦於這稱呼之不名譽,羅曼·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等人遷居捷克,形成「布拉格語言學小組」(The Prague Linguistic Circle)後,就想出了「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這個名稱。很多結構主義者不承認自己是形式主義者,而且指摘俄國形式主義過分重視形式。

但十九世紀的形式主義者卻從不遮遮掩掩。他們在占統治地位的「布爾喬亞道德派」面前幾乎是故意挑釁地用「為藝術而藝術」來招搖:只有他們敢於「拜倒在形式美腳下」以羞辱「物質主義庸人」。

◤把唯美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視作形式文論的三個類型,是過於粗糙簡單的做法
首先,不能說除了它們,就沒有其他形式主義派別;其次,不存在有組織有綱領的唯美主義、新批評或結構主義,它們都有漫長的、跨國度的演變過程。尤其是本書把十九世紀以來各種反理性主義文藝思潮歸在唯美主義名下。這樣做,只是為了便於集中對比研究新批評派而作的權宜之計。對於這些形式文論派別,我們只能在有助於說明新批評派觀點時提及。它們各自的理論之全面闡述,它們各自的複雜內情,都只能存而不論。

關於作者

趙毅衡,著有《重訪新批評:新批評派仍然像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依然在指揮我們》。

為這本電子書評分

請分享你的寶貴意見。

閱讀資訊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請安裝 Android 版iPad/iPhone 版「Google Play 圖書」應用程式。這個應用程式會自動與你的帳戶保持同步,讓你隨時隨地上網或離線閱讀。
手提電腦和電腦
你可以使用電腦的網絡瀏覽器聆聽在 Google Play 上購買的有聲書。
電子書閱讀器及其他裝置
如要在 Kobo 等電子墨水裝置上閱覽書籍,你需要下載檔案並傳輸到你的裝置。請按照說明中心的詳細指示,將檔案傳輸到支援的電子書閱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