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究竟如何判斷和保證中藥的質量?如何才眞正是合理應用中藥?不僅一般羣衆難以了解,就是從事中醫中藥的專業人員也無法全盤掌握的。而且長期以來也缺乏這方面的專著,相關的內容多散見於各種中醫中藥書籍。
傳統的中醫藥學,醫與藥是不分家的,如明朝偉大的中藥學家李時珍,同時也是位高明的醫學家。反觀現代的中醫不識藥,中藥人員不詳藥物的臨林應用已是普遍現象,這對於保證中藥的質量與合理應用是不利的。
然而中藥材品種混雜丶加工粗糙(甚至不加工)丶炮製不合法度、泥塵污染、保管不善、霉爛變質以及中成藥不合格等現象仍屢見不鮮,如此這般,醫生的藥方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另一方面,不少臨床醫生對於如何選用優質中藥、如何提出炮製要求、如何合理應用中藥也不甚了解。這就像一個戰士不了解武器的性能,又不善於使用,其後果自然可想而知。
編者多年來目賭上述情況,深感有責任為改變這種狀態而貢獻一分力量。為使每一個中醫中藥工作者,都能判斷和掌握中藥的質量優劣,並做到合理應用。
我們從西元一九八八年初開始,組織了南京中醫學院、江蘇省藥材公司等單位的部份中醫、中藥及中藥藥政管理專家,成立了編寫小組。並特邀著名的中醫專家孟澍江教授和著名的中藥專家孫鶴年教授擔任審閱,在多方調查論證、蒐集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中藥質量和臨床應用的實際情況,歷時四年,編成此書。
本書分總論、各論兩個部份。總論主要介紹中藥的質量管理、影響中藥質量的因素、中藥化學成分與內在質量的關係、中藥品質的鑑定、保證中藥質量的方法、中藥飲片及中成藥的質量及其合理應用等。各論則按常用藥材的來源分類,分別介紹了三百九十餘種中藥的質量有關環節,及在臨床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本書有阿助於臨床醫生掌握藥材質量的知識,也使中藥工作者了解中藥的應用,同時,本書還可以作為中醫藥人員培訓的教材。由於本書在編寫中,既強調科學的嚴謹性,又盡量注意普及的通俗性,所以非此專業的一般讀者也能透過閱讀本書,獲得有關中藥質量和應用的有益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