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理論層面,詳細研討了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相關理論、結構主義路徑和歷史主義路徑;在實踐層面,主要分析了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地區模式和問題領域,進而指出:構建中國執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雙向賦權模式是未來中國調整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關鍵。
引 言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二、研究意義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書內容與結構
第一章 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相關理論
一、政黨、利益集團與公民社團的概念分界
二、歐洲政治中政黨與公民社會的相互轉化趨勢
三、政黨社會的分析範式:一種理論嘗試
四、西方政黨社會變遷:自由主義與共和主義的二元分析
第二章 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結構主義路徑
一、國家主義視閾下的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
二、多元主義視閾下的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
三、法團主義視閾下的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
第三章 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歷史主義路徑
一、西方政黨類型學研究的回顧與爭論
二、基於精英型政黨和群眾型政黨模式的考察
三、基於全方位政黨和卡特爾政黨模式的考察
四、基於新政治政黨和商業公司型政黨模式的考察
第四章 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地區模式
一、西歐的緊密共生模式: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為例
二、北美的有限合作模式:以美國為例
三、東亞的政黨主導模式:以日本和新加坡為例
四、東亞的雙重虛弱模式:以韓國和泰國為例
第五章 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問題領域
一、中左翼政黨與工會團體的互動研究
二、國外生態型政黨與環保社團的互動研究
第六章 西方的理論與實踐對中國的啟示
一、新中國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變遷
二、政黨、公民社會與中國的協商民主
第七章 構建中國執政黨與公民社會關係的雙向賦權模式
一、政黨與公民社會的聯結趨勢
二、雙向賦權:雙方緊密關係的延展
三、雙向賦權與合法性:在經驗與規範之間
四、構建雙向賦權模式的實踐思考
參考文獻
後 記
推薦序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 李路曲教授
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對政黨和公民社會兩者的關係進行理論概括和實踐抽象是困難的,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本書作者高奇琦博士勤奮好學、積極思考,對學術和科研有著不倦的探索精神。在當今這個特殊的時代,年輕人甘於坐冷板凳、樂於向學,這是難能可貴的。看到他能如此地熱愛這份研究工作,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高興。
儘管書中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不足,還待以後進一步完善,但本書所體現的價值使我非常樂意向社會推薦這本書並欣然為之作序。希望該書的出版,有助於學界進一步深入對政黨與公民關係的探討,也有助於擴展政黨社會學和比較政黨學的研究範疇。
高奇琦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講師,政治學博士,上海市晨光學者,
在《政治學研究》、《民族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