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可以上太空,可以看見5,500萬光年外的黑洞,
那麼,眼前還有什麼挑戰,是我們沒有勇氣面對的?
——蔡英文,中華民國總統
☆地表最大的天文事件—黑洞攝影的幕後故事
☆全台灣最強的望遠鏡建築團隊,遠征沙漠與極地的冒險
☆資源有限的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小博大的智慧
終於,人類見證了黑洞的存在,
進一步證實廣義相對論,
距離完成宇宙之謎的大拼圖,
又邁進大大的一步。
中研院領軍的台灣望遠鏡建築團隊,
是這次全球黑洞攝影計畫的關鍵推手。
二十五年來,他們面對著
氣候的嚴酷、離鄉背井的孤獨,與國際政治的凜冽……
他們建築的,不是望遠鏡,
而是智慧的天梯,
把宇宙的真相帶到人類眼前。
【國際權威推薦】
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誕生,讓全世界都看見台灣的研究實力。陳明堂重現二十五年來,幕後團隊以小搏大、克服困難,探索宇宙的過程。他們是激勵人心的台灣黑洞捕手,吸引下一代投入基礎科學領域!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神秘的黑洞,世人都想一窺究竟。終於在2019年,全球眾多團隊齊心協力,捕捉到第一張黑洞照片!解謎過程中,科技部長期支持的中研院及大學的天文團隊貢獻卓著。本書《黑洞捕手》敘述台灣團隊的奮鬥歷程,傳神刺激,值得一讀!
——陳良基,科技部部長
台灣團隊胼手胝足,克服高山與極地的惡劣環境,把一件件台灣設計、製造的精密裝備組合完成,並在太平洋、南美及北極精準運作。感謝每一位參與計畫的中研院專家及中科院同仁,你們一直都是最棒的團隊。
——杲中興,中山科學院院長
從風光明媚的夏威夷,到世界盡頭天寒地凍的北極圈,陳博士科學探險之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今他能在公餘之暇將這些精采過程寫成《黑洞捕手》一書,對喜愛天文醉心宇宙的讀者而言,確是一大福音!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第一張黑洞照片是科學的重大突破,而中研院天文所是我們的關鍵夥伴。台灣為了讓陣列看得更遠,展開英勇旅程,把望遠鏡送到格陵蘭。我很高興陳明堂說出台灣的努力,希望這些精采故事能鼓舞新世代起身仿效。
——海諾法爾克(Heino Falcke),事件視界望遠鏡科學理事會主席
陳明堂生動描述這起科學冒險,讓眾人知道台灣團隊在這項計畫中有多麼重要。跟這些優秀夥伴們合作是我的榮幸,我希望他們順利完成格陵蘭望遠鏡,帶人類看得更遠、更清晰。
——謝普多爾曼(Sheperd S. Doeleman),事件視界望遠鏡創始總監
這是非常精彩的一本書。作者生動的描述他成長、學習,與成功捕捉「黑洞陰影」的過程。
「黑洞陰影」發生在遙遠的地方,地球還在「人猿共祖」的時代;
5,500萬年後,黑洞周圍逸出的光芒抵達地球時,人類已誕生。
中央研究院的陳明堂與國際團隊架設的天文望遠鏡,成功的接收到遠方貴客帶來的訊息,非常難得。
——李遠哲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央研究院前院長
(依來稿時間排序)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研院黑洞團隊發起人之一。
2010年,中研院黑洞團隊開啟格陵蘭望遠鏡計畫,
正式加入以拍攝黑洞為目標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國際團隊。
2019年,因事件視界望遠鏡成功獲取史上首張黑洞影像,
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基礎物理突破獎」,
成功大學物理系畢業,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物理博士,
在中研院期間,建立史密松—中研院次毫米波陣列;
設計並建造亞洲第一座宇宙背景輻射陣列(李遠哲陣列);
擔任智利阿爾瑪陣列台灣部分的總工程師;
負責格陵蘭望遠鏡計畫,建造出北極唯一的天文觀測站,
讓全球連線的黑洞影像觀測看得更遠、更清晰。
歷經台灣主要天文望遠鏡的建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