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本紀

· 一個人
Ebook
250
Pages

About this ebook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紀傳體的史書,由清朝的張廷玉等奉命編撰,記載了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歷史。明史修纂歷時百年,史學家基本根據修纂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清廷雖下令開館編修《明史》,但是明史館一向結構鬆散,一般官員多為七品官,雖地位清高,但俸祿不多,因此常有開脫出缺的情況發生,編修人員也不一定每天到史館報到,亦常因其它「外務」而中斷,清廷對此並不嚴加管控,只視為新朝籠絡中原士人之舉[16]。順治九年(1652年)傅維鱗曾描述當時「事既簡靜,偃息多閒」「悲歲月之流邁」「止類編實錄」「所纂不過二十餘年,止類編實錄,不旁采,工無庸多」[17]。


康熙帝親政後,政局尚未穩定,他曾說:「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三藩之亂平定後,目標又轉至河務與漕運,對於《明史》的修撰仍非首要迫切。《明史》初稿大部份成於萬斯同之手,所有史官撰寫的初稿都送他複審,均無一差錯[18],斯同為《明史》可謂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修故國之史以報故國,願成一代之史以報先朝」。錢大昕說:「乾隆初,大學士張公廷玉等奉詔刊定《明史》,以王公鴻緒《史稿》為本而增損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萬斯同)手。」[19]


清朝經學家楊椿有言:「《明史》成於國初遺老之手,而萬季野功尤多。紀、傳長於表志,而萬曆以後各傳,又長於中葉以前。袁崇煥、左良玉、李自成傳,原稿皆二巨冊。刪述融汰,結構寵肅,遠在宋、元諸史上。」

(維基百科)

About the author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號研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封三等伯,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之元老,居官五十年,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依然配享太廟,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其父是康熙朝大學士張英。張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曾擔任《康熙字典》、《明史》、《清會典》的總纂官。張廷玉和鄂爾泰同事十餘年,兩人在同一屋中辦公,「往往竟日不交一語」。[1]

雍正末年,鄂爾泰、張廷玉兩家門生故吏遍布朝野。乾隆帝即位之後,決心要剪除朋黨,乾隆曾言:「鄂爾泰、張廷玉素不相得,兩家亦各有私人」,鄂爾泰及其黨羽首先受到懲治。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鄂黨實力消退,特別在胡中藻文字獄之後,鄂黨徹底被消滅,鄂爾泰乃胡中藻座師,被撤出賢良祠。乾隆開始對張廷玉進行有計劃的打擊。

乾隆十四年,張廷玉請求退休,摺子內說「以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券」之語,乾隆感到不快,但仍頒布手詔賜之。次日有風雪,廷玉不親至宮門謝恩,僅交待次子張若澄代他前去謝恩,皇帝大怒,降旨切責,協辦大學士汪由敦為之乞恩,汪由敦提前給張廷玉通風報信,次日張廷玉立即入朝謝恩,忘了當時尚未下旨。乾隆怒責汪由敦洩密,下令革去張廷玉爵位,並立罷到任不足一月的汪由敦協辦大學士之官職。張廷玉疏請罷配享治罪,自言「年衰識瞀,衍咎自滋,伏乞罷臣配享,並治臣罪。」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月,張若澄妻父朱荃在四川學政任內,因隱瞞母喪消息,「匿喪趕考」,此案牽連張廷玉。乾隆決定收回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以示懲罰;八月,欽差大臣德保將張廷玉抄家。德保嚴格檢查張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書,查看其中有無怨恨之詞。幸好張家恪守「忠厚留有餘地步,和平養無限天機」的家訓,無一人因故得禍。

日後張廷玉呆坐家中,終日沉默不語。乾隆二十年三月,張廷玉卒於故里。乾隆仍遵遺詔,配享太廟,諡文和。張廷玉之終能配享太廟,還在於「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

曾先後纂《康熙字典》,並充《明史》、國史館、《清會典》總纂官[9]。

(維基百科)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