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投資 2025/2月號 389期

·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书
100

关于此电子书

本期主題:藝術中的自然史 I

------

在跨學科合作蔚為風潮的今日,自然史與藝術的融合,不僅揭示了科學與文化互動的歷史軌跡,也為當代藝術創作注入新的靈感,開拓了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自然史不僅是科學的基石,也為藝術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象徵意涵。也因此,本次專題計畫將分兩期,透過一系列專題文章,從西方到臺灣,從早期現代到當代,探討自然史與藝術創作交會的歷程。


本期專題中,藝術史學者陳懷恩從圖像學的視角,解析西方繪畫中的植物圖像如何融合科學觀察、藝術裝飾與文化象徵。長期關注科技藝術發展的策展人與藝術史學者沈伯丞則以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起點,回顧生物學發展如何影響藝術創作;從早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觀察到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探討藝術家如何利用生物學知識和技術來表達對生命的理解和想像。科學史與地理學者洪廣冀則以其策畫的「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為基點,以陳澄波畫作《展望諸羅城》中的雲煙和熱帶植物為線索,探討日治時期台灣嘉義公園與樹木園在熱帶植物學研究中的角色,及其如何與帝國治理、藝術創作和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相交織。編輯部朱佑霖則從日治與臺美創作中精選了四件作品,投射早期藝術家眼中的臺灣自然史。(企劃/朱貽安)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16 火之親族∣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18 我是一個擺渡人∣耿一偉

20 收藏只是一場相遇∣姚謙

22 藝術市場的困惑∣洪三雄

24 看從政者的「純正初心」,品廣慈社宅滿溢「家的溫暖」∣簡秀枝


◎ ART TALK 相談室

26 「美術館有責任反映當代社會的思辨,並對其既定觀念提出挑戰」 專訪盧森堡現代美術館館長貝逖娜・史坦布呂格∣余小蕙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劃

32 傾聽地方、回應時代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館長賴香伶專訪∣嚴瀟瀟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36 艾瑪・韋伯斯特 在數位時代重構自然∣嚴瀟瀟


◎ FEATURE 專題企畫

40 藝術中的自然史 I∣朱貽安

42 花爛映發 西洋繪畫中的植物辨識與象徵∣陳懷恩

46 從微生物到生態系 生物學與藝術的歷史交錯│沈伯丞

52 植物、氣候與帝國 從《展望諸羅城》談起 I∣洪廣冀

60 從林野散步到庭園 挪用自然,臺美史中的植物圖景∣朱佑霖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64 迷宮╱奇點╱未來:當代科技藝術裡的未來追尋與想像∣沈伯丞

68 喜歡拉斐爾還是林布蘭?蒙娜麗莎到底哪裡好? 兩位20世紀初期東亞觀光客的美術館經驗∣劉錡豫

72 關於藝術與商場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卞卡

76 後網絡的女權繪畫如何在藝壇中運動∣詹育杰

80 從殖民悲歌到鐵釘炸彈:歌德學院柏林記憶文化工作坊側記∣高森信男

84 大衛・霍克尼:安靜而大膽∣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86 艾未未重返紐約:「兒童遊戲」、「你看見的就是你所看見的」雙個展∣王維薇

90 長路漫漫,步履紛沓終成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李明則個展∣李京樺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92 「ONE ART Taipei 2025藝術台北」圓滿閉幕 銷售之外,持續湧現新意的交流平台∣楊椀茹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94 追尋光,覓得生命的出口 「有光With Light葉怡暄攝影展」∣楊椀茹

为此电子书评分

欢迎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如何阅读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只要安装 AndroidiPad/iPhone 版的 Google Play 图书应用,不仅应用内容会自动与您的账号同步,还能让您随时随地在线或离线阅览图书。
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
您可以使用计算机的网络浏览器聆听您在 Google Play 购买的有声读物。
电子阅读器和其他设备
如果要在 Kobo 电子阅读器等电子墨水屏设备上阅读,您需要下载一个文件,并将其传输到相应设备上。若要将文件传输到受支持的电子阅读器上,请按帮助中心内的详细说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