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片的美學價值是顯而易見的,石雕生動的顆粒紋理被保存下來,陰暗的背景消失了,銳利的輪廓顯明了。拓工用撲子在質地細膩的宣紙上留下充滿靈性的質樸痕跡……」,1936年古斯塔夫.埃克(Gustav Ecke)刊登於《華裔學志(Monumenta Serica)》。
正如埃克所言,在印刷與攝影照相技術發明以前,拓片不僅擔負起傳遞圖像及文本的重責大任,其自身亦作為藝術品永流芳。時至今日,憑藉當年的拓片,諸多現已佚失的珍貴文物原件得以還原其貌。本期專題以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北魏龍門石窟巨型拓片《帝后禮佛圖》為起點,邀請您搭乘這臺影像傳印機,一同走入墨拓的世界,證見千年以來文物的流轉與變化。
充滿靈性的質樸痕跡
5 月14日「配合臺北市政府防疫升級故宮北部院區15日起閉館」
5 月15日「因應疫情警戒升級故宮南院博物館及園區全面關閉」
5 月25 日「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14日」
疫情連日攻擊,連故宮都史上第一回全面關閉了,大小藝文展館空間幾乎都暫時關閉。全球的博物館依各國狀況調整開放時間,但暫時的閉館並不是永遠的倒閉,一切都仍在進行,於內部控管營運經費成本,於外積極地開拓數位及宣傳對策成為日常,突破時空藩籬限制的意念終是存在。
於是,在《典藏·古美術》的這期,受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史明理(Clarissa von Spee)邀請,於去年十月相談的拓片專題出刊。為何有此專題?且先述明本刊一段小小的自介,「《古美術》創刊於1992年,開創兼具學術理論與收藏實務的中國藝術文物報導面向,帶給全球華人讀者第一手最專業、最精準、最快速的藝術新訊。」也就是因著這份社長的堅持,長期深耕帶來的影響甚巨,讓編輯群總是受到讀者們的相挺,作者們的鼓勵,學者們的照拂,在遇職缺應徵面試的過程中,也很高興聽到不少學子們有關注本刊。在這個疫情時代,為了吸引華文讀者與學界的關注,本刊即在視野之中。於二月號有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韓流來襲-穿越朝鮮王朝繪畫」專題、四月號有著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北京故宮文物醫院」專題,和韓國、北京的專家學者們串連。這次六月號來到了「墨拓傳影-中國圖畫拓片面面觀」,讓西方的視角引領我們去探索圖畫拓片。
「中國的印刷術約在公元700年間出現,是華人對世界做出的巨大文化貢獻之一。另一種複製的圖像的方式則是拓印,它的出現比印刷術至少早了一世紀⋯⋯」史明理在〈墓祠-石窟-寺廟〉談起,諸多圖畫拓片有著復原古代遺址、延續文人正統譜系、作為宗教圖像傳播、用於政治宣傳散播、記錄古物全形存真等功用。阿靈頓德克薩斯大學藝術史系助理教授孔哲(Fletch Coleman)〈在美國遇見中國圖像拓〉,述說著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1881-1955)的狂熱,以及圍繞著龍門拓片的早期教學與展覽故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1916年開館展覽,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帝后禮佛圖》拓片曾帶給西方觀者震撼,在庫房中發黃劣化的拓片百年孤寂,經修復後於今第二次展示在觀眾面前,該館修復師蕭依霞帶來《帝后禮佛圖》詳實的修復實錄。此外,還有:經典拓片中的故事、全球圖像拓片雲端資料庫,一手掌握。
手工掌握複製的拓片,石刻墨色深淺斑斑,引用古斯塔夫.埃克(Gustav Ecke)所說:「石雕生動的顆粒紋理被保存下來,陰暗的背景消失了,銳利的輪廓顯明了。拓工用撲子在質地細膩的宣紙上留下充滿靈性的質樸痕跡。」拍拓時,是否也是在進行一種「滾動式調整」?全國三級警戒由5 月28 日延長至6 月14 日。疫情初始的勸世漫畫又開始出現在社群上,八耐舜子畫的「新冠肺炎華佗御用秘方」,「不准出國丸、洗手一定藥、握手金母湯、預防不能丹、人多趕緊散、資訊別亂膏」,一年多過去,到現在看來都還是「處世良方」。一起照顧好自己,配合防疫措施,居家好閱讀,看這期滿紙充滿靈性的質樸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