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星血淚: 世紀文豪大系英國篇 - 狄更斯

· 世紀文豪大系英國篇 4. kötet · 谷月社
5,0
1 vélemény
E-könyv
369
Oldalak száma

Információk az e-könyvről

《孤星血淚》,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晚年寫成的教育小說。故事揭示了愛、忠誠和良心比財富和社會地位要更為重要。故事背景為1812年耶誕節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兒皮普(Pip)以自傳式手法,敍述從7歲開始的三個人生階段。
此小說貫徹了狄更斯文以載道的風格,透過劇中孤兒人生的跌宕起落,表達他對生命和人性的看法。該小說自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連載於作者製作的週刊《一年四季》,百年來被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舞台劇。
《孤星血淚》全書共59個章節,敍述皮普三個階段的人生。第一階段共19章,第二、三階段各佔20章。在一些版本中,每一個階段的章數都是從第1章從計起,但原作及最新版本都是由第1章一直寫到59章,作者刻意在第19及第39章的末端,告知讀者皮普已完成一個人生階段。
第一階段:皮普是一名孤兒,與壞脾氣的姐姐和溫柔的姐夫喬伊一同生活。雖然衣食貧乏,但皮普對這種生活及他的朋友感到滿意,直至他被憤世嫉俗的郝薇香小姐僱用,陪伴她那位高傲而美麗養女艾絲泰娜玩耍。從那時起,皮普對艾絲泰娜漸生情愫,對自己的家世和身邊朋友感到鄙視。皮普原本跟鐵匠喬伊學藝,希望得到一技之長而求餬口,但一夜間,倫敦著名律師賈各斯受神秘人委託,要讓他到倫敦接受紳士訓練,皮普的人生自此出現大逆轉。
第二階段:舞台是倫敦。皮普在那裡學習紳士禮儀、受良好教育、穿起漂亮衣服,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童年時,他要靠體力勞動過活,如今卻擁有優厚的生活津貼。適應這一新環境後,他不但交上大批名流後人,還要與他們競逐艾絲泰娜的芳心,最大對手正是情敵本特利·朱穆爾。皮普不止改變了身份地位,他亦開始出現階級觀念:當喬伊向皮普傳送一個重要的消息時,皮普對這位昔日故友有欠教養的舉止感到蒙羞。就在此刻,供養他過著上流社會生活的神秘人出現,皮普的夢想破滅,展開人生的另一個新階段。
第三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他在刻意營造的上流生活中,漸漸領悟連串道德、身體及財政的困難。一個個令人吃驚的真相,令他對以前渴望的價值觀深感懷疑,而他過去輕率拋棄某些重要事物後,如今已覆水難收。原作的結局是陰沈而令人哀愁,但在出版社壓力下,狄更斯為皮普寫下一段較圓滿的結局。這一新結局是公認為最後的版本。不過,有些版本仍會使用原來的結局。
全書中,狄更斯一直以皮普的身份,追憶往事,自述他對生命的看法。雖然皮普從第一章起已知道所有事情的結果,但他只用預示(foreshadowing)的手法,使讀者只有在事件發生時才知曉結果。
結局
查爾斯·狄更斯給《孤星血淚》寫了兩個結局。在最初寫的結局中,皮普在街上遇到艾絲泰娜,她在丈夫死後重嫁給了一個醫生。艾絲泰娜與他簡短地寒暄了一番,這時他相信最後也不會得到她的心。現在,他至少很開心地看到艾絲泰娜與從前的她已是截然不同,她已不是從前郝薇香小姐培養出的鐵冷心腸女孩。
在人家跟他說這版本的結局太令人不開心之後,狄更斯再出版一個修訂本,有含糊不清的結局,是說皮普在聽到艾絲泰娜的丈夫朱穆爾的死訊後,重訪沙提斯莊園雜草蔓生的花園。他意外地看到更大且更嬌弱溫柔的艾絲泰娜,她承認她已重新做人,悔過了。皮普和艾絲泰娜手牽手地離開了那花園,皮普知道「沒有什麼能把他倆分開了。」

Értékelések és vélemények

5,0
1 vélemény

A szerzőről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樸次茅斯,是伊莉莎白·巴洛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查塔姆,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
約翰·狄更斯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店作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備嚐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的生活狀態。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是描寫了自己這一段遭遇。
不過後來由於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好轉,後來又轉入報館,成為一名報導國會辯論的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是靠自學成才。
記者生涯
狄更斯後來成為一名《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採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遊英倫採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最終收集成《博茲札記》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全書透過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城鄉的社會問題,一開始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焦點,第一年只銷售500冊,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傳》成為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社會上出現了「匹克威克熱」,英國城市的街頭出現各種各樣與匹克威克有關的商品,最後此書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
創作生涯之後狄更斯連續出版了多部廣受歡迎的小說,包括了《孤雛淚》、《尼古拉斯·尼克貝》和《老古玩店》。1841年完成了《巴納比·拉奇》後,狄更斯前往他所嚮往的美國。雖然他在那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狄更斯最終依然對那片新大陸感到失望。他在美國的見聞被收入進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國紀行》。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極大反響的小說《小氣財神》,這部小說是他的聖誕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隨後他又以自己的美國之行為背景,發表了另一部小說《馬丁·翟述偉》。1844至1846年間狄更斯遊歷了歐陸各國,在旅行期間繼續進行寫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傳題材的小說《塊肉餘生錄》,這部小說的內容與狄更斯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狄更斯以後的小說顯得更為尖銳並具批判性,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了《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
1850年,狄更斯創辦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話》,收錄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說。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也開始發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連載的形式在這兩份刊物上發表的
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多產的寫作者,也是一位積極的表演者。他把公眾朗讀會(public readings)化作兩小時獨角戲劇表演,而「速書」(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則是他為此所作的準備記錄:在原作上劃框,擇要而出,省去枝蔓,偶爾添點新笑話——對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記號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讀/演劇會始於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終了,十餘年間行腳遍及大西洋兩岸。「速書」是狄更斯為自己寫的舞台說明(stage directions),為狄更斯研究和後來的衍生戲劇/影視創作提供了鮮活的參照。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勞動和對改革現實的失望,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腦溢血與世長辭,臨終時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後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
作品
《塊肉餘生錄》、《遠大前程》、《孤雛淚》、《尼古拉斯·尼克貝》和《小氣財神》被認為是狄更斯最優秀的幾部作品,特別是帶自傳體性質的小說《塊肉餘生錄》被很多人視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麗》則以其尖酸刻薄的諷刺聞名。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對社會的看法與批判。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社會階層與貧窮的猛烈抨擊者。
狄更斯對戲劇的熱愛從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貝》就可以看出來。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員,他多次出訪別國進行演出活動。狄更斯的文筆浮華,如詩一般美麗,但時常又語帶幽默地諷刺英國的上流社會。

E-könyv értékelése

Mondd el a véleményedet.

Olvasási információk

Okostelefonok és táblagépek
Telepítsd a Google Play Könyvek alkalmazást Android- vagy iPad/iPhone eszközre. Az alkalmazás automatikusan szinkronizálódik a fiókoddal, így bárhol olvashatsz online és offline állapotban is.
Laptopok és számítógépek
A Google Playen vásárolt hangoskönyveidet a számítógép böngészőjében is meghallgathatod.
E-olvasók és más eszközök
E-tinta alapú eszközökön (például Kobo e-könyv-olvasón) való olvasáshoz le kell tölteni egy fájlt, és átvinni azt a készülékre. A Súgó részletes utasításait követve lehet átvinni a fájlokat a támogatott e-könyv-olvasók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