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 善書緣
5.0
2 reviews
Ebook
173
Pages

About this ebook

壹、前言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佛頂首楞嚴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淨行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一品,若要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經名,那要很長的時間,現在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講經題。至於翻譯這部經的實叉難陀法師,是唐朝時于闐國精通三藏的沙門,現在也沒空詳細講他。


現在要講的是〈淨行品第十一〉。淨,是清淨,清淨是對著染污而言。要是染污,就是不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污。什麼清淨了?身口意三業清淨;什麼不染污了?身口意三業不造惡業,這是沒有染污。如果你身口意染污的話,就是凡夫。那麼說:「二乘人已經得到無漏了,他也是清淨吧?」不是的。二乘無漏是無漏,但是沒有利他的這種德行;因為沒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談不到真正的清淨。這個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菩薩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薩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覺,更能覺他,所以他修這個清淨的行門。這種清淨行門,是所有修道人都應該遵照去修行的。


在這一品裏,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應該特別注意,特別著眼這一點——應該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老老實實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虛偽的宣傳,就是事事求實,實實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點就行一點,知道兩點就行兩點,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中國明朝時,有位王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他說你為什麼不行呢?就因為你還沒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沒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這是「知行合一」這種學問。那麼這種學問,雖然它是儒教的道理、學說,不妨把它借來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論,雖然可以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是不實行,這就像什麼?就像說食數寶:


終日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其過亦如是


好像銀行的出納員每天數錢,不知數了多少,但即使數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數錢的。所以說「終日數他寶」,一天到晚,數他人的寶物,但「自無半錢分」,自己連半錢那麼多都沒有。「於法不修行」,在佛教裏,你若不修行的話,「其過亦如是」,就和那個數寶人一樣的。那麼說食呢,也是一樣的,譬如你說這個飯好吃,這個菜好吃,又這位黃代表在新店買那個什麼鍋貼,什麼大餅啊,能放兩個禮拜也不會壞,又可以做湯吃。你單單這麼說,若不真實去吃,那是沒有用的。這說食、數寶都是同一道理。


佛教的道理是最高無上的,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不容易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還比較容易,就行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願解如來真實意」,我願意明白佛這真實的道理。為什麼願意真明白?就因為要老老實實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實實去修行。


那麼〈淨行品〉,就是出家人所應該遵守的一種法規,出家人所不應忘的一種準繩,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為你遵守這種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從出家到覺悟成佛,都是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那麼這部經前邊所講的信解,就是明白了;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這一品的意思。「行」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淨,不單一種的行要清淨,種種的行都要清淨,所以有一百多願。


在這一百多願裏邊,有二十個「云何」;二十個「云何」裏邊,又有十一段;在這十一段裏邊,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來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三業是什麼?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迴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婬;意業清淨,沒有貪瞋癡;口業清淨,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要能三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三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


身有三惡:殺、盜、婬。我們要將殺生改成戒殺放生,為什麼要戒殺?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認識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殺。再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如果殺了一個眾生,就等於殺一位佛一樣;能這樣想,就不會殺生了。還有眾生都是好生惡死的,無論大小的眾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你看螞蟻那麼小的東西,見到人都趕快跑;可惜它沒有火箭,若有火箭,見到人它也會坐著火箭到月球裏去,就會跑得那麼遠!雖然它沒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


我們人身上有虱子,在南方人這個虱子很少的,因為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氣寒冷的時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裏就有很多虱子生出來。你把衣服一脫下,這虱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來。為什麼它這樣?就因為它好生惡死,這麼小的動物,這麼小的畜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各位想一想,由這一點我們人都應該戒殺放生。


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


千百年來碗裏羹   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試聽屠門夜半聲


「千百年來碗裏羹」,這千百年來,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湯,這一碗羹湯不要緊,但是「冤深似海恨難平」,這裏頭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麼樣深,這個恨不容易填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戰爭從什麼地方來的?「試聽屠門夜半聲」,半夜的時候,你去聽一聽屠宰場是個什麼聲音;不是豬哭起來,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來。這樣看來,這種的冤氣越結越深,所以就結成世界上戰爭的浩劫。這個道理是很淺的,可是也就因為很淺,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忽略了,就造成浩劫。這是一個殺的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戒殺。


盜,「不告而取,謂之盜。」古來廉潔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隨便送給人的,也不隨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為什麼這樣?就是廉潔自守。廉潔自守就是自己要乾淨,乾淨也就是淨行了,這廉潔就是淨行。廉潔自守的人是這樣的——不隨便要人的東西,不隨便送禮給人,也不隨便受人的禮物。這是很清高的人有這麼一種的行為;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過了。「盜」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東西,你沒有告訴人家,就拿走了,這就犯盜。譬如別人的東西,你或者沒經過他的允許,就拿來送給人,這也是犯盜的。


在《論語》上,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誰說這個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為什麼我這樣說他?我告訴你們各位——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就說了——你們知道嗎?這個微生高,有一次有個人向他借一點醋,「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微生高自己沒有醋了;但他想討好這個人,就到鄰居去借一點醋,再來借給這個人。孔子說這樣不是直心,是彎曲的心;所以有人說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評說不對,他不是耿直的人。因為你自己有,就借給人;沒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到鄰居借醋,來討好這個人!所以孔子批評他,說他不直。直的就不會盜,那麼他這個彎曲,或者近於盜,但也不能說他是盜。講到「盜」字的微細處,即使在心裏想要貪求人的物質,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


至於婬,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從無始劫以來,都從這個染污法生出來的,所以婬欲的念頭也不容易清淨。淨行主要的就是對治婬欲,《楞嚴經》上說:「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婬欲心要是不斷,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飯」,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飯,無有是處。那麼婬欲的念頭是很要緊的,我們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斷欲去愛,能這樣才夠上清淨;若不這樣,就談不到淨行了,所以〈淨行品〉,就是要真正清淨。


那麼方才說身有三惡:殺、盜、婬,意也有三惡:貪、瞋、癡。貪,是貪而無厭,不知道厭足,再多也覺得不足。這個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種憂患,知足就會常樂。貪,貪名譽是貪,貪權力、地位、領導也都是貪。不過話說回來,你要是為大眾謀幸福,不為自己,那不一定是貪。


瞋,就是你貪不到,就生出瞋恨心。瞋心一起,八萬障門就都打開,「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為什麼人有瞋心?這就是業障重,脾氣就大,無明火也就大;要是業障輕的人,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脾氣。


癡,就是癡心妄想,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得的他想要得,不應該成的他要成,不應該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為人講這幾句話,好酒色財氣的人,貪花的人就想:「啊!我這花若天天都開著,多好啊!它總也不謝,總也不落。」就打這癡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艷」,希望我種的花天天都能這麼新鮮豔麗。歡喜玩樂的人就想了,他說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間都這麼圓,每天晚間我都可以在這月下賞月,你說這有多好!所以他說:「明月何妨夜夜圓」,這個明月為什麼不每天晚間都是圓的?白天太陽每天都是圓的,怎麼月光不每天是圓的呢?它也應該每天晚間都是圓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變成酒池;這醉貓就想所有的水都變成酒,他也不用拿錢買酒,到處都可拿酒就喝。而財迷呢,他打什麼妄想?「長林無樹不搖錢」,所有的樹林都變成搖錢樹,我一用錢的時候,到那兒一搖,就有很多錢來,你說這有多好呢!那麼這就是一個癡——愚癡。


還有,關於愚癡又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為各位說明這癡。什麼呢?他就想了,想什麼?沒有讀書,卻想得到某個最高學府的博士學位。你說他根本連小學也沒入過,斗大的字也不認識幾擔,就想要做博士,這是不是癡心?這還不算,還有沒有種田的,到時候看人家收穀,他也想要收穀;春種秋收,你春天不種,秋天怎樣可以打糧呢?這也是一種愚癡。還有,沒有買彩票,就想中頭彩;沒有讀書想中狀元,這都是一種癡心。


這個癡心,說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意有三惡:貪瞋癡。


口,我們人所造的罪業都因為這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講錯一句話,就得到一種災禍;你若吃錯了東西,就生了病。又有惡口,惡口就是罵人,無論見到誰都罵。我遇到很多這種人,就會罵人,文章除非他不寫,一寫文章就是寫罵人的文章,和人家來做筆戰,這也是惡口之一;說話罵人,也是惡口。


兩舌,專門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對甲就說乙怎麼怎麼不對,對乙又說甲怎麼怎麼不對,來回挑撥離間,挑撥是非。綺語,就是說一種很不正當,邪知邪見,很不清淨的這種話。妄言,就是打妄語,無論說什麼,他一定要打妄語,不打妄語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語,就會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語,他就依賴打妄語而生存。


口有四惡、身有三惡、意有三惡,合起來身口意三業應該清淨,才能修行;三業不清淨,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課誦本上,有四句話說得很好: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往昔所造來的一切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都從無始劫以來,因貪心、瞋心、癡心所造成的;若沒有貪瞋癡,不會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就因為貪瞋癡才造出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從身語意之所生」,從我身,從我口——就是語,從我意念所生出來的這些罪業,「一切我今皆懺悔」,那麼一切一切,我現在都要懺悔。你能懺悔,就能清淨;不懺悔,就不能清淨。你不能三業清淨,就談不到淨行,淨行就是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沒有了。


我們多生多劫所有的習氣,好像我們一講話就笑人,人家有一個什麼不對,我就笑一笑,譏笑這個人。為什麼要譏笑人?這都是往昔的習氣——就歡喜替其他人洗衣服,為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樣?不會照。不能迴光反照,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業就不成就。我們聽佛法、學佛法、研究佛法,必須要身體力行。不身體力行,你就學多少年,我相信盡未來際,也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只是得到一種狂慧。說起什麼,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沒有做到,這就像那個石頭人,能說不能行。我們佛教徒要是每一個人都注重實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則,給其他人做模範,做個真正好的好榜樣,這對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我們要真真實實地做佛的一個弟子,真真實實替佛爭一口氣,我們是個佛教徒,佛教不興就是我沒盡到我的責任,每一個人要負起復興佛教這種責任,佛教一定會發揚光大的。所謂末法,一般人說:「現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這是魔王所說的。末法,越末法我們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給釋迦牟尼佛爭一口氣。我們要做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實行者,依教奉行的一個弟子。我們若這樣,每一個佛教徒,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負起佛教的責任,那麼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現於世了;正法出現於世,就會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有證果的聖人出現,眾生的苦也就沒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我們佛教徒不是說佛教末法了,我們不要管了。末法,是誰做的末法?是人為之,是人做出來的,不是生來就是末法。所以我們要發願,要護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個人不要袖手旁觀,我是個人,就要擁護正法,況且我是個佛教徒呢!你是個佛教徒,佛教衰了,你還看笑話,說:「佛教沒有了。」佛教沒有,對你很好嗎?對你很有面子嗎?不要這樣想。佛教沒有了,我們應該生大慚愧!在有生之時,一定要護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負起來的一種責任。


上列說明三業離過成德,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沒有錯了。


〈淨行品〉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的悲行和智行,為它的宗旨。至於它的趣向是什麼呢?就是以成就普賢菩薩這種真實的德行,為它的趣向。我們每個佛教徒都應該依〈淨行品〉裏邊所說的每一個願去修行,我們立定這個志願,立定這個目標,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這種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淨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淨就是清淨。就是要你所行的清淨,才能得到聖果;如果所行不清淨,這一定不能得到聖果。那麼這一品的文,在《華嚴經》它是第十一品。



卍               卍               卍


這次講經法會的成立,各位佛教的耆宿都在百忙中來參加,我覺得很慚愧,很對不起各位,因為沒有什麼好的法食來供養各位。但是我的願力是不錯的,我的願力是什麼?第一、願意本堂曹居士夫婦兩人,祝他們所求如意,所願遂心,護法成就一切人的道業,這是很值得人來讚歎的。第二、願意來這個法會結法緣的大眾,都是智慧開朗,善根增長,早成佛道。第三、我還祝願當今總統政躬康泰,福壽綿長。這是我三個意願,希望各位護持道場的人,早成佛道。至於我所講的經典是很普通的,並沒有什麼玄妙來談,我就是老老實實地講,你們要老老實實地聽。最好把心的門戶打開,心的門戶打開,沒有門戶之見了,那麼對佛法一定能領會得多一點,這是我今天對各位所說的。


再者,我在美國金山寺,每天晚間講經,禮拜天、禮拜六則講兩次,都是我講。為什麼我每天都要講經?因為我每天要吃飯嘛!每天要穿衣服啊!我若一天有衣服穿、有飯吃,就一天要講經。我講經不求任何代價的,所以在美國那兒天天講經也沒有人供養,也一包紅包都沒有,那麼我到外邊也是這樣。我常說我有一口氣的時候,就要為眾生說法,不管我說得好不好,我都要說;甚至沒有人聽,我也要說。沒有人聽,我就為桌子講,為板凳講,不管有人聽、沒人聽。所以我也不需要哪一個說:「啊!給這個法師一點面子囉!明天還去擁護道場。」如果不願意聽的,只管請便,因為我講的的確是很普通的道理,這是我一貫的宗旨。因為這樣,我在美國那兒講經,不管人多人少,人多一樣講,人少也一樣講;但是有很多外國人都常常來聽,不會中國話,他們也歡喜來聽,這是在美國那兒的情形。你們若歡喜聽我在美國的情形,有機會我可以介紹給各位聽一聽。今天各位若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問一問,我們就以普通談話的方式來談一談。

Discover more

Ratings and reviews

5.0
2 reviews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