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憂鬱: 波特萊爾:孤獨的說明書,寂寞的指南針 (全新譯本)

· 讀書共和國╱方舟文化
eBook
90
Páginas

Información sobre este eBook

影響蘭波、芥川龍之介、太宰治、T.S.艾略特的偉大詩人,——波特萊爾風靡全球的曠世鉅作!

 

★ 全書收錄50首散文詩,與《惡之華》齊名,並列波特萊爾暢銷代表作。 ★ 譯者胡小躍榮獲法國文化部「文藝騎士」殊榮,全新權威中譯本。 ★ 全世界第一本探討現代都市人獨有「疏離感」的散文詩傑作。 ★ 「豆瓣讀書網」讀者爆棚推薦!勇奪好評8.2分!(滿分9分)

 

「做個有用的人,我一直覺得這很可惡。」——波特萊爾

波特萊爾是法國十九世紀偉大的天才詩人及藝術評論家,他生性敏銳而感性,放蕩頹廢的生活,更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巴黎的憂鬱》是他繼《惡之華》後的代表作;書中暗藏了許多似尋常,卻又鞭辟入裡的名言, 是一本寫給現代都市人孤獨的說明書,更是走出寂寞的指南針。

全書由50篇散文詩構成,散文詩首創於法國,後由波特萊爾發揚光大。企圖以詩的精鍊寫散文,將華麗繁複的意象凝歛在精簡的文字中。字裡行間散發著濃郁的美感,教人讀來齒頰生香,回味不已。波特萊爾更自評:「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

書中有泰半的主題,是波特萊爾的半自傳小說。透過他的文字,我們彷彿看見一幅幅優美細緻的巴黎街景,其中更蘊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深入淺出的心理描寫,精闢又不乏熱情。

在歐美各國,波特萊爾被推崇為法國文學史最重要的詩人;自二十世紀以來,波特萊爾更是受到各國文學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重視。身為法國象徵主義先驅的波特萊爾,其文風深深影響了蘭波、芥川龍之介、太宰治、T.S.艾略特等人。

芥川龍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
T.S.艾略特:「波特萊爾是現代所有國家中詩人的楷模。」   
蘭波:「波特萊爾是第一位慧眼者,是詩人之王。」   
太宰治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更是得自波特萊爾的真傳。

波特萊爾看似放蕩不羈,實則真摯、通透,充滿激情與熱誠。他拒絕偽善,因此常常感到孤獨和憂鬱,在人群中感受更是明顯。那種稍縱即逝、孤寂而又有一些焦慮的心情,竟然與相隔一世紀的現代人微妙契合,字裡行間總能找到深深的共鳴。

 

▍關於人生,波特萊爾說:

人生是一座醫院,每個人都想換床位。這位寧願面對火爐受苦,那位覺得靠近窗口才能康復。每個人都想看一看、想知道、想試一試、想了解自己的命運;更合理的解釋是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關於疏離,波特萊爾說: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合群,享受合群是一種藝術。不懂得與眾人分享自己孤獨的人,也不會懂得在忙碌的人群中保持自己的孤獨。

▍關於孤獨,波特萊爾說:

孤獨可能只對那些無所事事、放蕩不羈的人才是危險的,因為這些人用激情和幻想來充實孤獨。只有能證明自己與別人平等的人才能與別人平等;只有能獲得自由的人才配得上享受自由。

▍關於愛情,波特萊爾說:

互相了解竟如此困難,思想是多麼難以溝通,哪怕是在相愛的人之間!有些女人讓人想去戰勝她們、享受她們,但有的女性卻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亡。

▍關於快樂,波特萊爾說:

在人的生命當中,負責宣告好消息的只有一秒鐘。我常常覺得,我的快樂就是一直往前走,不知道去哪裡,也不需要有人為此擔心。 每個人身上都有天然的鴉片成分,它不停地分泌和代謝。快感之中的力量造就了實實在在的不安和痛苦。

▍關於人性,波特萊爾說:

我和同樣多的人握過手,事先卻沒有考慮買副手套。我對所有的人都不滿意,對自己也不滿。但我並不是最沒用的人,也不比自己所蔑視的那些人更低下。

《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的基調仍然是憂鬱,一種憤世嫉俗的悲觀主義情緒籠罩全書,但它並不純粹是《惡之華》的散文版,而是《惡之華》的補充,它在意境、寓意和細節方面都有所發展和深化。

 

本書的創作背景,是十九世紀快速發展的巴黎,波特萊爾發現了現代都市人獨有的疏離感。

「人們每天遭遇這麼多人,彼此照面卻不攀談;彼此不了解對方,卻又必須安然無恙地相處在一起。」

出身優渥的他,以冷眼和放浪對抗群體墮落,心地善良卻又超級毒舌;最終,他在都市妓女、流浪者、拾荒者身上,找到了微妙的親近感。

他習慣在巴黎街頭漫步,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以及幻想:他看見孤獨的老婦人想和嬰兒親熱,卻嚇得嬰兒大哭大叫;兩個窮人家的小孩,為了一塊麵包爭得你死我活。波特萊爾看見的,是一個歡樂與痛苦對立的巴黎。他與這個城市格格不入,在這個城市中處處感到孤獨。

他像公園中的一尊雕像,孤絕而傷心,「我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姊妹,也沒有兄弟。」 「我沒有愛情,也沒有友誼。」

他想離開這個城市,到「那個寧靜、夢幻般美麗的理想樂土」,到「一塊富饒、美麗、充滿希望的陸地」,甚至「哪兒都行,只要在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波特萊爾以細膩耽美的文字,奏出了群眾孤獨疏離的多重變奏曲, 卻能從中領受深邃的人生哲理,低迴再三。

 

作家簡介: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

波特萊爾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詩人及藝術評論家。他於1821年出生於巴黎,是一位畫家的兒子。他幼年喪父、母親再嫁,因愛母至深,母親的再嫁使他對世界懷著反叛及怨恨。先父的遺產更使他得以過著豪華、頹廢、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瓊漿佳餚、華服美女及鴉片迷藥,都在他創作的詩歌中畫出了奇異的蒼白的色彩。最後他貧病交迫、抑鬱而終,得年46歲。

波特萊爾最早的作品是兩本藝術評論著作《一八四五年的沙龍》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龍》。在這之後,他翻譯了許多愛倫.坡的作品。波特萊爾是法國象徵主義和散文詩的先驅,更影響了後世的蘭波和馬拉美等人。1857年,他最著名的詩集《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引起了社會衛道者的強烈反感,當時正處於浪漫主義末期,一些公認的主題在創作上已顯疲乏,多數詩人在那塊擁擠的土地上死守陣地,鮮有大膽創新者出現。波特萊爾堅信「美不應該受到束縛,善並不等於美,美同樣存在於惡與醜之中」,評論界驚恐地稱呼他為「惡魔詩人」,卻也因此奠定了他在詩壇上的不朽地位。

在《惡之華》之後,波特萊爾出版了《巴黎的憂鬱》(即本書),首創「散文詩」體裁之稱,企圖表達「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後成為風靡全球的曠世鉅作,與《惡之華》並列波特萊爾的最高傑作。
 

譯者簡介:

胡小躍

法語翻譯與審定,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2002年獲頒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與文學勳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是為文藝騎士。

2010年獲第二屆傅雷翻譯獎。

Valorar este eBook

Danos tu opinión.

Información sobre cómo leer

Smartphones y tablets
Instala la aplicación Google Play Libros para Android y iPad/iPhone. Se sincroniza automáticamente con tu cuenta y te permite leer contenido online o sin conexión estés donde estés.
Ordenadores portátiles y de escritorio
Puedes usar el navegador web del ordenador para escuchar audiolibros que hayas comprado en Google Play.
eReaders y otros dispositivos
Para leer en dispositivos de tinta electrónica, como los lectores de libros electrónicos de Kobo, es necesario descargar un archivo y transferirlo al dispositivo. Sigue las instrucciones detalladas del Centro de Ayuda para transferir archivos a lectores de libros electrónicos compati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