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中區慈濟志工行經之路

· 經典雜誌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Ebook
412
Pages

About this ebook

專文推薦
 
何日生──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主任
 
 
 
目錄
 
推薦序
            何日生
 
前言
回望拓荒者   
 
     一、信願實踐善行
 
      「三輪」體空──林麗華的故事                    劉秀雅
       薪傳──徐瑞宏的故事                           施金魚
       找到回家的路──薛淑貞的故事                   賴秀緞
 
二、脫凡入道不怠
 
       為法起厝──伍慶雲的故事                       張美齡
       老隊長的記事本──李朝森的故事                 魏玉縣
       長工伯仔──余金山的故事                       林美宏
 
三、織就人間大愛
 
  浮生唯愛──洪美香的故事                        謝玉珠
  護法傳愛──朱以德的故事                        林玲悧
  依歸──鄭明華的故事                            洪素養
 
作者絮語  當一隻彈跳有力的青蛙                    劉秀雅 等
                               
後記  我們這一班                                   張麗雲
附錄  中彰投慈濟大事記
【推薦序】
行中覺
文 / 何日生
 
許多學術界的友人們想研究慈濟,每每都會問我,到底慈濟的運作與成功的模式是什麼?
我的回答總是:「慈濟是由一個人的人格典範,影響另一個人,如此輾轉,乃至無量。」
慈濟的成功是證嚴上人的人格典範,影響身旁的志工;志工學習上人對於眾生的慈悲與智慧,在數十年的薰陶中,再將這種精神與智慧傳遞給新一批的志工,這是典範的傳承,一生無量。
中區志工菩薩的故事就是見證早年慈濟開展之際,上人親自帶領志工深入每一個苦難的家庭,上人對於感恩戶的那分慈悲,如同徐瑞宏師兄所言,當走進痲瘋病患家中,上人直接握著他們的手,親身關懷膚慰,這場景他永遠無法忘懷。這是「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當佛教的法師們對著弟子說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證嚴上人親自帶著志工經歷感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這是一種見苦知無常,見苦知福的生命歷程。誠如神學家保羅‧田立克所言,信仰不是知識,甚至不是思想,而是一種經歷,一種刻骨銘心的生命感受。慈濟志工能不辭辛勞,長街陋巷地耕耘善法,濟助苦難,正是內心的慈悲被啟發。他們真真實實經歷了佛法的大慈悲,這種經驗超越文字,超越誦經拜懺,是真正地感受到佛法慈悲利他的胸懷。
禪宗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指的是文字般若不能成就人的佛性,只有直觀悟見照徹內心的清淨,生命的無我,無我所,把對立的主客觀都打破,才能把握佛性與萬有合一的境界。這種悟見是不可說的,其實也是不容易理解的。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慈濟的法門也是直指人心,直指人的慈悲心,同理心,無所求的清淨心,「在那當下,在那個人,在那個事」,志工明明了了自我慈悲的本性,清淨的本性,智慧的本性。這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這種照見是超乎文字的。說無常,說苦,學習者常不知其味,等真正看到苦難人,親臨一場大災難之後,明了在一瞬間,一切美好都成泡影,這就是無常。看到感恩戶貧病,知道人生苦;幫感恩戶打掃,屋內臭氣沖天,積屎積尿,即真實體會到「觀身不淨」。這不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那一刻,那一人,那一事,志工顯現的就是菩薩心,就是體會諸佛心。
證嚴上人就是讓慈濟人在真實人生境界中看到自性,看到無常,看到苦空,然後明白要感恩,要把握當下,付出是幸福,付出無所求,付出還要感恩。當感恩戶也被志工引導走出貧困,去幫助更多苦難人,就實現了三輪體空的「無布施者、無受者、連布施都超越」。無所求的心,創造愛的循環;付出而感恩的心,超越布施本身。
所以上人才強調行經,「經是道,道是路,路是人走出來的。」做中覺,做中學。覺悟人生,在做中學習佛法;在利他行中,邁向覺悟。
對於許多慈濟人而言,他們也許沒有很多佛言佛語,但卻能身體力行,慈悲利他,為眾生付出,無怨無悔。菩薩入世間的苦難,為救拔苦難,生生世世,來來回回,終不悔。
如印順導師所言:「菩薩救度眾生,常在生死當中。」證嚴上人所言:「菩薩先救他人,再救自己。」凡夫不通透佛法,但是在慈悲力行中卻真實地實踐佛法。凡夫仍有煩惱,有缺點,但是在救度他人當中,不斷地提升自我的智慧與慈悲。如同《無量義經》所言:「船夫身有病,船身堅固能渡人。」志工自身有煩惱,有缺點,但是在不斷地幫助他人之中,成就自己的智慧與慈悲;在利他中,成就慧命。
我們不完美,但是我們可以幫助人。越幫助人,自己越完美。不是自己完美了再去助人,而是越能助人,自己越能完美;不是得一切智慧再度一切眾生,而是度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慧,養一切慈悲。佛陀也是累世助人,度化人,才在今生娑婆世界成佛。通過利他而成佛道,是慈濟宗的修行法門,離此別無他法。
證嚴上人以靜思法髓妙蓮華為依歸。上人提出的法華大義強調「無師智,自然智」。
「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老師,入一切眾生心,就是入經藏。」
「病人是醫生的老師。多醫治一位罕見病患,醫生多得一分智慧。」
「眾生的煩惱是我們成佛的養料,如同淤泥成就蓮花的清淨。」
臺中是上人的故鄉,正如佛陀回到故土,度化自己國土中人,出家修行。上人回到故鄉,度化故鄉人走出小家,跨出小愛,去幫助天下人,去為一切苦難眾生獻出大愛。循著佛陀的精神與足跡,當代佛教慈濟宗正是以力行,以慈悲利他,達成自我修行,臻於究竟覺悟的生命理想。
我們在本書當中,看到中臺灣志工的各種生命的故事,他們的菩薩身行,見證苦境啟發悲心,付出啟發智慧。他們的一生正是無數慈濟人的典範,他們不只在今生今世為苦難眾生付出,他們更要在無窮盡的時空中,來來回回,在無量劫中,度盡眾生,方願成佛。
 
 
【前言】
回望拓荒者
文 / 林玲悧
 
「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梵音繚繞,志工隊伍浩蕩長,沿著民權路三步一拜向臺中舊會所朝山而來。鐘聲劃破寂靜的天空,宛若穿越心靈的電光火石,喚醒慈悲願力。臺中分會每個月的例行朝山日定在農曆二十四日的這一天,更還原這一聲清亮,一九六六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於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成立,靜思精舍每月二十四日舉行濟貧發放救度苦難,並禮誦《藥師經》回向給慈濟的會員及所有苦難的眾生。
慈濟在臺中的歷史,始於一九七○年達宏法師與達彥法師帶領弟子前往花蓮參加冬令發放,而開始了「二、三,五人――兩位法師、三位在家眾」的濟貧勸募工作。林麗華一介家庭主婦,以摩托車承載著達宏法師在近半世紀前騎出中區的慈善地圖;薛淑貞人生起伏如坐雲霄飛車,境遇有雲泥之別,不變的是無怨無悔的慈濟路;李朝森年輕時為父母祈福,朝山之路二十一天不喊辛苦,做慈濟則是至死方休的慈誠大隊長。
拓荒者啊!世間原本沒有道路,因著指路人,走著走著就有了路;又是誰在荒原中闢建福田?為饑渴者奉茶?鄭明華經營舶來品店,穿著一身名牌進慈濟,但洗盡鉛華的這一雙手,能牽引苦難人到安隱樂處;伍慶雲是臺中分會日本宿舍時期的鄰居,他不但把自己的家捐出來,讓臺中分會有腹地擴建,他更為慈濟起庴蓋屋,臺中分會、臺中慈濟醫院、臺中靜思堂都在他手上催生;房子蓋好了,誰來顧庴?硬體有了,誰來護法?余金山、朱以德當仁不讓擔起重責。
從後山花蓮輻射到全球,靜思弟子在道途中行進,如大地和風般不止在臺中停駐,也揚善到埔里,到彰化,吹拂出一座座美麗花園。曾經跟上人說:「師父,我什麼都不會呢!」上人回以:「學就會了!」於是徐瑞宏成為南投縣的第一位慈濟委員,委員號第八十六號。有六年的時間,埔里只有他一位慈濟人,訪視的腳步跨出了埔里鎮,遍及竹山、集集、信義、仁愛……瘦小的他坐上機車,載著熱心的會員,迎著風奔馳在山林田野中。彰化的洪美香則是另一則故事,先生海釣往生,她的身心何所托!找到路,做慈濟,正值慈濟彰化分會伊始,鋪路不易開道難,身為慈濟活動的策劃者,她要讓大眾看見明師指引的方向,有所依循地在人間開道、鋪路。
二○二○年,證嚴上人以「足踏經道履信願,守誠堅實如常行」來勉勵慈濟志工,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個踏出的步伐都要堅定如初。聽見上人敲響最初的那一記鐘聲,中區慈濟志工不怕礫石磨膝,不畏汗水滴落,順著師父指出的方向,踏出第一步。這一路有亂石擋道難行和千山萬水跋涉辛苦,從臺中分會歇腳回望,這九位主角不止走出最初的道路,還用拓荒者的精神闢建了屬於中區慈濟人的一畝田。
 
【後記】
我們這一班
 
文 / 張麗雲
 
曾經在廣播節目裡聽到一位年輕的蘭農說:「我不想得第一,因為第一老是被第二追著跑,但我要成為唯一!」再細聽他繼續說:「人生沒有永遠的春天,但求問心無愧!」讓我想到這一本書裡的九位作者。
我們「子藏」這一班的學員年齡相彷,成長、生活背景、教育程度、社會經驗卻相異。六年前,當她們被託付撰寫子藏的任務時,每個人的心情如夜鶯初啼般雀躍,如天真無邪的孩童,凡事躍躍欲試,彷彿這一本書在「不久」的將來,會從她們的筆下輕鬆付梓,而我這始作俑者只能在她們背後敲鑼打鼓,一點兒也派不上用場,眼睜睜地看著她們一步步跌落谷底,又不得不將她們拉起,如此三番兩次跌落再起,摔下又騰空,猶如坐雲霄飛車,一趟無止境的冒險,渾然不知哪一年哪一月,這部飛車才會戛然而止?
可是,她們那種如小媳婦的心情,欲退還進,屢次沉潛屢次捲土重來的勇猛,與這九位主人翁相比,可以說是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典範人物。
這一本《拓荒》不同於以往的報導文章、心得抒發或是新聞側寫,不僅要有小說的筆觸――場景、情愫、情緒、心境轉折,最重要的要具備「歷史定位」、「事蹟成果」和「個人價值」。一向以來,對每位夥伴而言,人事時地物寫得清楚,出一篇感動、溫馨的人物故事並不難;然而,寫手鑽入鑽出,偏偏還是栽在子藏裡。
快樂與痛苦往往是一體兩面,成功的背後,總是有著無盡感人肺腑、血淚交織的故事。
林美宏投入子藏團隊第三年時,有一天凌晨三點多,還在為那篇剪不斷、理還亂的稿子苦惱,實在寫不下去了,乾脆起床到客廳看電視,哪知遙控器一按,活生生的筆下人物竟然跳了出來,在螢幕上與上人分享;類似的情形不只一次,在在激發她繼續往前奮戰的勇氣。可是事情卻沒有那麼簡單,當在課堂上又失誤時,那分勇氣即刻消失殆盡;嘴裡說放棄,心裡卻不甘,晚上仍輾轉難眠,先生補給她一句:「以後像這種永遠寫不完的稿,就別接了吧!」可是她還是不死心,非得寫出個結果不可,終於靠著這股堅持到底的信念,完成了余金山的子藏故事。
有的學員家裡四代同堂,假日要顧家中老小,下課鈴還未響,就被電話頻頻催促;有的家人頻繁進出醫院,不時還給她臉色看。每次上課,我看她們如坐針氈;或聽聞又有人被受訪者拒於千里之外,開始質疑自己的寫作能力時,我卻只能坐視一旁,無能助一臂之力。
為了寫這一篇後記,我重回群組找尋快失去的記憶。想起五年多來,那位永遠頭低低、手指觸摸鍵盤、默默陪伴子藏學員的簡淑絲,每個月上課時間一到,她就從彰化開著車,載著文字志工,最早踏入教室,最後離開。她不是九位作者當中的任何一位,也不是下一本書的作者之一,但是她那柔軟、耐著性子,永遠掛著微笑的身影,就像慈母守護著一群在嬉鬧中成長的孩子。
我們這一班還有一位慈母――許竹宜,她是子藏團隊的幕後食輪轉動者。每個月她總會準備不一樣的水果、點心,還親手烘烤麵包、堅果,將每個人都餵得飽飽、舒舒服服去應戰;每當我們在課堂上遭遇任何挫折時,食輪轉,思輪跟著轉,關關難過關關過,終於也熬過來了。
兩千多個日子以來,這群在戰場上奮鬥不懈、屢仆屢起的寫手,理應被賦予「勇士」的美譽……
雖說志工是付出無所求,但要說付出有所求,這付出應該是對全體理想的實現,又未嘗不是另類前進的動力?名小說家蔡素芬沉潛十年,最後寫出一本極富大時代意義的大書《燭光盛宴》,書評點注它是「為家國身分的流離點撥一道映照的燭光……」本書透過一個小人物的縫隙,窺看大時代的波濤,如一場有起有落的盛宴。就像《拓荒》中九位默默無聞的作者,因為一念堅持,在不熟悉的文字中不斷摸索,還原慈濟在中臺灣經歷篳路藍縷、生根發芽茁壯的歷史全貌。
多少知名的文學家,手裡的那枝筆從未停過,七、八十來歲依然出書,也許他們生來就是寫書的好手,有著作家的根機,寫作就是他們的唯一;就如我常常對文字志工說:「珍惜手中的這枝筆,因為你就是對方這一生的唯一!」
這群寫手,她們曾經在患得患失的焦慮中拉扯,心智淪陷,一度想舉雙手投降,然而午夜夢回,怵然驚醒,仍不服輸地打開電腦,按著鍵盤繼續爬梳脈絡,回想老師在課堂上的提點,細聽訪問稿,琢磨受訪者當時的時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緒轉換及心靈淬煉,終於將中部地區三、四十年前資深志工拓荒的歷史重現。從中可見主角人物歷經人生低潮、病苦交纏,在翻騰擺盪後,邊走邊探尋;在遇見慧命導師的同時,毅然選擇「做慈濟」是此生的唯一。
雖然我們不是專業作家,但是當生命與生命交融的剎那,迸出的火花,就如一盞一盞的燭光,映現出主人翁鮮活的身影,烙印在中部的街頭巷尾,哪怕他已不在人間,我們依然秉持阿難「如是我聞」的精神,「如是我撰」地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美善留史蹟。
本書九篇內文作者:劉秀雅.施金魚.賴秀緞.張美齡.魏玉縣.林美宏.謝玉珠.林玲悧.洪素養 (依篇目順序)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