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而且是很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李偉文
如果孩子問你下面這些問題,你該怎麼回答呢?
當老師做錯事情的時候,我應該勇敢的站出來說話嗎?還是裝作不知道?
什麼是友情?愛和占有有什麼不一樣呢?
為什麼現在的十六、七歲不適合結婚懷孕?古代卻往往在十五、六歲就結婚?
孩子在成長歲月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們對生命有許多困惑和不解,但這些問題大多都無法有標準答案。於是。李偉文選擇了和孩子一起看電影,從別人的人生故事中尋找答案。他從孩子小學四年級起就開始陪孩子一起看電影,每星期至少三部電影。一直到現在孩子已經國三了,仍然持續著。
每一次一起看電影的經驗,都是親子之間親密的交流。電影之後的討論,更開啟親子之間的對話。電影裡的那些生命片段,滋養豐富了孩子的世界,讓他們在面對自己的生命課題時,更有勇氣、也更樂觀。
※李偉文以三大生命教育重要主題串連: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精心挑選50部適合親子共同觀賞的電影,並附上詳細的電影介紹。並收錄李偉文的雙胞胎女兒A、B寶的音樂電影筆記,共7篇。
李偉文
身為牙醫師,他將自己的診所,設計為有四五千本藏書的圖書室,
談起種種「不合時宜」的怪習慣,李偉文自有一套「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