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 清代至戰後的追索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Ebook
558
Pages

About this ebook

「客家」究竟是什麼?今日的臺灣「客家」如何形塑而來?
「客家」的形塑是華南與臺灣皆同,還是存在不同的歷史脈絡?
此為本書亟欲回答之問題,亦為當前客家研究之核心。


清至日治時期,客家一詞並非臺灣客方言人群的自稱,清代習以粵人,日本殖民政府習以廣東人稱之。而客方言人群本身則習以「客人」自稱。

清代「閩主粵客」的框架,讓以客方言人群為主的粵人從一開始的渡臺、墾殖,到參與科舉,都必須遭遇比閩人更多的差別待遇,也預示了臺灣客方言人群居於少數地位的必然性。日治的國家力量讓人群的分類,從實到名,一致採取方言的界線。戰後,國家帶來了「客家」之名,臺灣客方言人群在已有的認同基礎上,很快就接納了來自省外的客家及其族群歷史。

從清至日治乃至戰後,漢人人群的分類多採方言邊界。戰後華南形塑已成的客家自稱被引入臺灣,且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以及中華民族主義之意涵,而成為有人為建構色彩的客家。 

About the author

 林正慧


1971年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史館修纂處薦任協修。
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史、戰後臺灣史、臺灣客家史。學術專著有《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及〈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例〉、〈從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臺灣史志中之「客」──「客」之書寫與「客家」關係之探究〉等。

Rate this ebook

Tell us what you think.

Reading information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Install the Google Play Books app for Android and iPad/iPhone. It syncs automatically with your account and allows you to read online or offline wherever you are.
Laptops and computers
You can listen to audiobooks purchased on Google Play using your computer's web browser.
eReaders and other devices
To read on e-ink devices like Kobo eReaders, you'll need to download a file and transfer it to your device. Follow the detailed Help Center instructions to transfer the files to supported e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