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與越境: 兩岸文化人的移動

·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研究篇 8권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eBook
320
페이지

eBook 정보

 「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在越境中發現認同」
穿梭於中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文化人,
在帝國與殖民地、祖國與家鄉之間,不斷改造身份認同。
本書跟隨他們生命中的流離顛簸,
從文化脈絡中探究屬於臺灣的離散與漂泊、入境與越境的複雜歷史經驗。



「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在越境中發現認同」,是本書所討論的人物的人生經驗。這些人物的活動舞臺的地理空間,在日本、臺灣、中國東北、華北、香港等地,不受一地所侷限。在歷史機緣中,他們或是離開臺灣然後返回,或者短暫來臺客死異鄉,或是再度啟程,或是在殖民地展開其事業,爾後隨著敗戰遣返母國。各自的人生,雖然不一定交會,但也共同呈現了重層的時代紋理中的某些共性。他們在漂泊中展開人生、展開跨境的軌跡,在人生軌跡的移動中,在與各種他者遭逢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身分認同的多元性。這些在個別人物身上呈現的認同形成的多元路徑,鑲嵌在近代臺灣的重層的歷史發展中。

本書分為四個單元,「故鄉與他鄉」、「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國家重建與文化葛藤」,以及「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在「故鄉與他鄉」內,分別以橫跨戰前與戰後的文化人張深切與楊基振的人生軌跡,透過他們帶有個人性質史料的自傳作品與日記,從個體的角度反照時代的變遷。「文本越境‧意義再製」則以魯迅的〈藤野先生〉與陶晶孫的〈淡水河心中〉兩個文本在戰後臺灣的登場,呈現戰後臺灣的存在,並透過文本流通與意義生產過程突顯出歷史與文化之糾結。在「國家重建與文化葛藤」單元中,分別討論許壽裳戰後來臺主持臺灣省編譯館時,其具體的工作背後所具有的思想,以及其所挪用與延續的日治時代的臺灣研究業績。最後在「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則以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的閱讀與分析,藉由施叔青在小說中重建的香港史中的性別、殖民與慾望的交織,以及小說作者的在場與不在場,作為同樣有著殖民經驗的臺灣與之相互參照。


【專家推薦】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施   淑(淡江大學名譽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廖炳惠(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講座教授)

聯合推薦


二十世紀東亞紛擾動盪,穿梭中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文化人面臨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也必須不斷改造身分、文化與政治認同的關係。作者黃英哲教授旅居日本多年,專治中日文學交流史,對戰後臺灣的文化轉型尤其有精深研究,治學有日本式的細膩認真,又不乏個人丰采,筆下人物的哀樂歌哭觸動了我們,讓我們從中看到生命的不得已與韌性;而他處理的時代如此錯綜複雜,尤其見證其個人歷史關懷的深刻與周延。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저자 정보

黃英哲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現任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臺灣‧中國‧日本文化交流史、臺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主要著作專著有《台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的光和影:魯迅思想受容的走向》(日文,1999)、《「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2007)。合著有《記憶台灣:與帝國的相剋》(日文,2005)、《文本跨界:東亞文化文學研究新嘗試》(日文,2008)等。主編有《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2010)、《許壽裳遺稿》(共四卷,2011)等。 

이 eBook 평가

의견을 알려주세요.

읽기 정보

스마트폰 및 태블릿
AndroidiPad/iPhoneGoogle Play 북 앱을 설치하세요. 계정과 자동으로 동기화되어 어디서나 온라인 또는 오프라인으로 책을 읽을 수 있습니다.
노트북 및 컴퓨터
컴퓨터의 웹브라우저를 사용하여 Google Play에서 구매한 오디오북을 들을 수 있습니다.
eReader 및 기타 기기
Kobo eReader 등의 eBook 리더기에서 읽으려면 파일을 다운로드하여 기기로 전송해야 합니다. 지원되는 eBook 리더기로 파일을 전송하려면 고객센터에서 자세한 안내를 따르세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