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所謂繆思的殿堂,
西文Museum原意具有收藏處的意味。
在其「研究」、「收藏」、「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中,
做為繆思殿堂裡最基本的內涵,
絕對是「收藏」與「展示」。
「博物館,由於是一座大型的建築,其外部的造型常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因此乃引起建築重要,還是展示重要的問題。尤其因為展示必須建造在建築物內部,建築物與展示配合的問題,乃至兩者孰應優先的問題。對於展示工作者而言,何者重要的爭論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展示是博物館的靈魂,一定要做好,才能達到設立博物館的目的。因為再好的建築,再好的收藏,沒有動人的展示是不足以使觀眾滿意的。」——漢寶德
相較以展示、收藏為主,傳統意義下的博物館;一座兼具有教育、研究等前瞻功能的博物館,展示上該如何規劃與呈現?施工時又需要注意什麼?在建築風格的認定上,博物館應該是一個展示寶物的場所?還是一個有獨立個性的藝術品?是一座代表國家文化水平的紀念碑?還是一座無名的為大眾服務的空間?漢寶德曾任科博館與宗博館館長,本書《繆思意境》收錄了他自1980年代以來對於推動創設博物館的種種觀察與建言,與當今博物館相關專著兩相對照,愈發體現漢寶德的真知灼見歷久彌新。
漢寶德身為台灣博物館的重要推手,繼前作《邁向繆思》彙集博物館的建築、論述與諍言。本書深入核心內涵,詳論展示與風格,為讀者揭開理想的繆思意境必備要項。
作者|漢寶德(Han Pao-Teh, 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
主編|黃健敏(Huang Chien-Ming)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文化部及台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卷1:台灣建築的先行者》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家庭)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