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敲敲門: 現地研究基本功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0
1 条评价
电子书
264

关于此电子书

「做」田野──以全身作為理解一個文化的工具


時下「田野」一詞已經成為廣泛用語,漸漸成為校園內外不同的人因著不同的目的而使用的詞彙,固然是這概念已在社會上不同領域獲得實踐,但這不是浪漫的想像,田野工作的核心目的,在於如何體現「習以不為常」,並從中傳遞世界多樣的面貌與價值。


本書作者群試圖將這門做田野的工夫,先拆解各項招式----打開感官、觀察、記錄、提問、訪談、書寫、倫理,然後以一種手把手的教學練習,甚還加上Podcast,希望不僅是文字,還有聲音,將多年歷練及功力灌入讀者腦海中。六位各有專長的老師,窮盡所有可能性,想讓讀者理解,在田野之中,「我」該如何行事;也像不斷地在告訴讀者,如果你想進入田野、認識這個立體而寬廣的世界,別怕,你還有這本書。


田野是門功夫,這本書像是入門祕笈,但一招半式的練就,仍得靠各位到實際的田野地練功,磨練出屬於自己的田野技法。


「田野跑路中」Podcast節目網址:https://anchor.fm/fieldrunaway



【各方推薦】


這是一本很親切而實用的田野研究入門書。作者群都是經驗老到的研究者,以其切身經驗的展示加上作業練習,讓讀者可以逐步上手,掌握研究的基本功與訣竅。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從打開感官,到記錄、發問、訪談、書寫,六位身經百戰的臺大教授,在這本書中向大家傳授十八般武藝。田野是方法與過程,也是一門認識社會也認識自己的活學問,對那些尚未敲開田野大門的學子們,這本書會讓你們更有準備。對已經在田野中搏鬥許久的學術工作者,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們回顧和反思作田野的酸甜苦辣,讓你沉澱後再出發!

——侯志仁(美國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


在大數據與社群網站越來越氾濫的今天,這本書帶領讀者培養田野調查的基本功,開啟直接面對人與人群獲取關鍵脈絡資訊的大門。

——宋世祥(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田野如果可以進補,這本是應該最美味的工具書,不只因為用料精實,更可貴在於作者群將課本的知識現地燉煮,所以彷如雞湯一般濃郁卻爽口。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終於等到這本專為田野新人而寫、手把手教學,完全貼近台灣地氣的田野入門工具書了!一群佛心而不佛系的田野老手心法大公開,為你一步步指點曲徑通幽的田野研究風景。

——蔡晏霖(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芭樂人類學部落格作者)


作為一個貧窮議題行動者,深感於田野工作是一切行動的基礎,田野的深度恰恰等於行動的深度不多也不少。本書作為一本入門書,用一個個概念搭配例子,讓人在閱讀後明確的掌握田野的意義、方法與原則,因而非常推薦。

——巫彥德(人生百味創辦人)

评分和评价

5.0
1 条评价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依文章順序)


洪伯邑

地理角頭。現任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是個關心食物與農漁業、自然與社會、邊界與移動的地理學家。


陳懷萱

現任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兼具戲劇與人類學背景,喜歡觀察人的相遇互動,創造連結的舞台,期許自己是推廣人類學視野的社會實踐者。目前核心的關注是在地老化與以戲劇為方法的青銀共融設計。


黃舒楣

現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長期關心城市再生、社區參與設計、原住民社群參與災後重建規劃。聽見貓就停下腳步,越走越靠近城市後台,暗黑光影中持續練字描繪百種灰色記憶,目前研究特別關心後殖民城市中的市場、後巷與監禁地景。


黃書緯

宅爸,跑者,啤酒愛好者。現任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長期研究都市社會學、政治生態學,與社會設計,關心單車城市、教育創新與食物設計的各種可能。


呂欣怡

現任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一直以來關注的都是小地方的環境變遷與興衰,以及人在其中的處遇與因應。近幾年在臺灣西海岸進行漁村經濟、能源轉型,與人海關係的田野調查。


陳怡伃

現任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相信社會服務應以人為本、回應地方,所以推動場域實作和田野工作於教學,研究則努力超越方法和領域的限制,讓知識更接地氣。

为此电子书评分

欢迎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如何阅读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只要安装 AndroidiPad/iPhone 版的 Google Play 图书应用,不仅应用内容会自动与您的账号同步,还能让您随时随地在线或离线阅览图书。
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
您可以使用计算机的网络浏览器聆听您在 Google Play 购买的有声读物。
电子阅读器和其他设备
如果要在 Kobo 电子阅读器等电子墨水屏设备上阅读,您需要下载一个文件,并将其传输到相应设备上。若要将文件传输到受支持的电子阅读器上,请按帮助中心内的详细说明操作。